-
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生理学名词。小肠具有将胃传来的饮食水谷消化并分清别浊的功能。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张景岳注:“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
小水
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之余,它的产生,源于肾的化气,经膀胱气化而排出,又与脾对水湿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泌别清浊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尿的排泄,对整体津液代谢有重大影响。
-
小溲
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之余,它的产生,源于肾的化气,经膀胱气化而排出,又与脾对水湿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泌别清浊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尿的排泄,对整体津液代谢有重大影响。了解小便性状及排尿情况是问诊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
-
分清泌浊
分清泌浊即泌别清浊。指小肠在承受胃中饮食以后,进行消化和分清别浊的过程。小肠将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为小肠所吸收,上输于脾;其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则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
-
下泉
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之余,它的产生,源于肾的化气,经膀胱气化而排出,又与脾对水湿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泌别清浊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尿的排泄,对整体津液代谢有重大影响。
-
下焦主出
下焦主出为生理学术语。指下焦有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等作用,而以出而不纳为其特征。《难经·三十一难》:“下焦者……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
-
下焦如渎
渎,小沟渠。下焦如渎是指下焦具有渗泄水液,排出糟粕的功能,如沟渠排出积水。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下焦是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泻二便的场所,其作用在于决渎流通,象沟道排水一样,故称。
-
六腑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为生理学术语。《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指出了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举凡胃的腐熟水谷、主降浊,胆的疏泄胆汁,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泻糟粕,膀胱的排泄小便,三焦的通调水道等,都是传而不藏的。
-
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为病机。由心移热于小肠或脾胃积热,下移小肠,导致小肠里热炽盛,影响到小肠分清泌浊和和下焦气化功能。常存在于口疮、尿血、淋证等病中。参见心移热小肠证:心移热小肠证为证候名。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甚或尿血。治宜导赤清心。
-
小便
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之余,它的产生,源于肾的化气,经膀胱气化而排出,又与脾对水湿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泌别清浊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尿的排泄,对整体津液代谢有重大影响。了解小便性状及排尿情况是问诊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
-
受盛之腑
受盛之腑人体器官名。指小肠。小肠为六腑之一。主受盛和化物,具有承受胃腐熟的食糜并进一步消化以泌别清浊的功能,故称之。《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