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泉
所属部位:足部水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泉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在未入踝管前,发出跟内侧动脉和神经布于跟骨内侧面。增强结肠下部、直肠蠕动:针刺大敦可引起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明显增强。扶突配大椎、合谷,有清热利咽作用,主治暴喑,咽喉肿痛。
-
水原
本穴属足少阴肾经之郄穴,肾属水脏,泉水多从郄出,故经气深集之郄为“水泉”。所属部位:足部水原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泉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在未入踝管前,发出跟内侧动脉和神经布于跟骨内侧面。一般直刺0.5~
-
永泉
概述:永泉:1.经穴名;2.大敦穴别名;足少阴之郄穴。功能主治: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目视昏花等。刺灸法:直刺0.3~《备急千金要方》载:“石淋小便不得,灸水泉三十壮,足大敦是也。”一说“足大指爪甲根后四分节前”(《针灸集成》)。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
-
扶突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水穴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水源
水源为经穴别名。《外台秘要》:“水源即水泉。”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位于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膀胱痉挛等。
-
膝三针
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
天皇穴
天皇穴即脾经阴陵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泉:水泉。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阴道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
阴泉
阴泉即阴陵泉。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阴道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
郄穴
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郄穴的临床应用: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
甬泉
甬泉即涌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复泉
复泉为涌泉之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地衢
地衢为穴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实验研究: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
-
小水
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之余,它的产生,源于肾的化气,经膀胱气化而排出,又与脾对水湿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泌别清浊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尿的排泄,对整体津液代谢有重大影响。
-
小溲
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之余,它的产生,源于肾的化气,经膀胱气化而排出,又与脾对水湿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泌别清浊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尿的排泄,对整体津液代谢有重大影响。了解小便性状及排尿情况是问诊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
-
地卫
地卫为涌泉之别名。地冲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仰卧取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水马齿苋
拼音名:ShuǐMǎChǐXiàn别名:碌耳草、水泉来源:药材基源:为千屈菜科植物节节菜的全草。苞片长圆状倒卵形,长4-5mm,小苞片2枚,线状披针形,长为萼之半或过之;蒴果椭圆形,稍有棱,长约1.5mm,常2瓣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稻田中或湿地上。性味:味酸;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小便
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之余,它的产生,源于肾的化气,经膀胱气化而排出,又与脾对水湿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泌别清浊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尿的排泄,对整体津液代谢有重大影响。了解小便性状及排尿情况是问诊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
-
下泉
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之余,它的产生,源于肾的化气,经膀胱气化而排出,又与脾对水湿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泌别清浊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尿的排泄,对整体津液代谢有重大影响。
-
尿
尿①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所化,其生成靠脾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分清泌浊,最后经肾气和膀胱之气气化而排出体外。每日尿量约1500毫升,其中500毫升为基本排水量,伴随代谢产物排出(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即为少尿),余为机动排水量,随进水量的增减而变动。
-
水豆瓣
《中华本草》·水豆瓣:拼音名:ShuǐDòuBàn别名:水苋菜、水泉、水指甲、水马桑、肉矮陀陀、红格草、田马齿苋、水红莲草、引水草、水底金、水猪母乳来源:药材基源:为千屈菜科植物圆叶节节菜的全草。苞片叶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与花等长,小苞片2枚,披针形或钻形,与萼筒几等长;性味:味甘;牙龈肿痛;月经不调;
-
得守者生
得守者生能够纳藏不泄者,则预后良好。《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
神农
神农,又称炎帝、农皇,姓姜,名魁。正因为如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而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的,就是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的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
-
足少阴肾经穴
足少阴肾经穴指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育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