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挟
挟是指经脉行于两旁称“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
感冒头痛
一名伤风头痛,指感冒以头痛为主证者。由感受风邪最为多见。《丹溪心法·头痛》:“如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藁本、白芷。”头痛而兼见鼻塞声重,自汗恶风,脉浮缓者,宜祛风解表,用芎芷香苏散、十味芎苏饮等方。感冒头痛每有挟寒、挟热、挟湿之不同,治疗亦有所区别。参见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条。
-
拧法
拧法推拿手法名。用屈曲的食指和中指,张开如钳形,蘸水后,挟住治疗部位的肌肤。一挟一放,直到被拧的部位出现红紫色斑痕为度。适应病证同扯法,但本法刺激量较强。
-
栀连四物汤
《医林纂要》卷八:方名:栀连四物汤组成:四物汤加黄连2钱,栀子2钱。主治:挟暑挟热而经阻,或因怒伤经,血少目暗,或经期伤热,及郁怒气逆,相火并作,血逆上出者。
-
小儿中风不随
小儿中风不随为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四肢缓纵,不能随意运动。《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挟于热者,则缓纵不随。”治宜分辨寒热,以疏风通络为法。
-
小儿羸瘦
小儿羸瘦(羸音léi雷)为病证名。指小儿形体消瘦,体质羸弱。小儿脾胃脆弱,易虚易实,如果喂养不当,或患泻痢等症,损伤脾胃功能,使之食欲不佳,甚至不能饮食,影响气血生化,肌肤得不到营养,则可渐至体羸而消瘦。《诸病源候论》:“夹热者,即温壮身热,肌肉微黄;挟冷者,用益黄散;冷热既除,则用参苓白术散调之。
-
侠
侠为经络学用字。通“挟”、“夹”。《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脐广三寸各三,下脐二寸侠之各三…”
-
中风不随
中风不随为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而引起四肢运动障碍。《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夫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治宜疏风清热。用小续命汤加减。
-
渗湿于热下
渗湿于热下治疗温病表证挟湿的方法。出《温热论》。温病初起挟有表湿,于辛凉解表剂中加用芦根、滑石一类渗淡利湿药,使湿从下去,温热即易于清解。
-
肝经失血
肝经失血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三:“肝经失血:肝藏血,因怒而动血者,属于肝。”证见失血,血色鲜红或瘀黯,躁扰喘急,面青,脉弦。挟肝火者,伴见烦热不宁;挟肝气者,伴见胸肋痛满。治宜疏肝、降火、行气等法,选用柴胡栀子清肝散、畅郁汤、赤茯苓汤等方。
-
伏暑·邪结肠腑证
伏暑·邪结肠腑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pathogenboundinintestine)又称伏暑·暑湿挟滞,阻结肠道证,是指暑湿挟食滞,阻结肠道,以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兼证
兼证为病证名。兼证指感受病邪及其相应的证候分主次,次者为兼。《温热论》:“(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此风和湿均属温热的兼证。2.主证未除,又出现新证,新证即为兼证。兼证指病之主证未除,又出现新的症状,而整个病情仍以原来主证为主,后出现的病证为兼证。
-
顾颙
顾颙明代医家。江苏常熟人。少习举业,通经义,善诗赋。稍长,尽弃所学,专攻医。能别阴阳,辨病机,精诊疗。有司以明医荐于朝,供事太医院。后辞归,筑“南园草堂”,隐居其中,时挟书卷、药笼逍遥于山水间,遇有疾求者辄应之。其孙朴尽得其传,有医名。
-
肠绕
肠绕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腹部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2寸处。与归来同位。主治大便闭塞、男女生殖器疾病。一般直刺0.5~7壮,或随年壮。《针灸集成》:“肠绕二穴,在挟玉泉(即中极穴)两旁相去各二寸,主治大便闭塞,灸以年为壮。”
-
臂阴
臂阴为人体部位名。指臂的内侧。《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循臂阴入腋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
苓夏补中汤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功能主治:中虚挟饮,胸膨嗳气。摘录:《医级》卷八
-
木香正气散
《幼科金针》卷上:组成:木香、楂肉、黄连、白芍、枳实、白术、苏叶。主治:小儿挟热腹痛,面赤壮热,四肢烦,手心热。用法用量:水煎服。
-
霜连散
《松崖说疫》卷二:方名:霜连散组成:百草霜、川连各等分。主治:挟热下痢脓血。用法用量:每服2钱,黄酒送下,每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阎廷瑛
阎廷瑛清代医家。字尹孚。浙江兰溪人。精方脉,曾挟技游于江浙间,治病不受酬谢。著《玉环集证治要诀》六十卷,未见传世。
-
无柄叶
无柄叶是指不形成叶柄,而叶片直接与茎相连接的叶。抱茎的程度,因植物种类而异。作为特殊的无柄叶的一种,由于左右叶基非常发达,挟抱着在相对的愈合,好象茎部贯穿叶片而过似的,这称为贯生叶,例如贯叶忍冬(Lonicerasem-Pervirens);还有叶柄和叶片的区别不明显的,此称为叶状(叶)柄(phyllode)。
-
去胎
去胎指孕妇身体情况不宜继续怀孕,用内服中药或外用中药等方法促使流产。《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妊娠欲去胎候:此谓妊娠之人羸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妊娠,故去之。”参见中药流产条。
-
龋脱
龋脱病名。系指因齿龋而牙齿脱落的病证。《仁斋直指方》:“手阳明之支脉入齿,壅则齿浮,虚则宣露,挟风则上攻头面,疳(匿^虫)则变成龋脱。”详见齿龋条。
-
扭法
扭法推拿手法名。用手指挟住肌肤,反复扭转,使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多用于肩颈部和腰背部,有排除风邪的作用。本法与揪法相似。
-
脉癫疾
脉癫疾病名。癫疾之病在脉者。《灵枢·癫狂》:“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参见癫条。
-
绝命疬
指生有瘰疬而见咯血者。出《疡科全书》。书中有:“挟吐血而来者,或因患疬而至吐血者,俱名绝命疬”。治宜凉血止血,可用加减生地黄汤。此病应采用中西医方法抢救止血,相当于肺结核咯血兼淋巴结核等。
-
痘疮发热
痘疮发热病证名。出《家传痘疹心法》。痘疮须发热鼓其毒气才能外透。凡痘疹初起发热,时起时退,或发热不盛者,为热浅则毒轻,其痘必稀。若发热太盛,烦躁,昏睡,其痘必重。一般痘疮发热,有外感的症状。治宜发表透疹,用升麻葛根汤。挟有食滞的应加消导药。
-
黄芩羌活汤
处方:防风1钱半,羌活1钱半,黄芩1钱2分,甘草1钱2分。功能主治:眉棱骨痛,外挟风寒,内成郁热,有兼痰湿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会约》卷六
-
加味茯神散
处方:沙参、黄连、人参、甘草、菖蒲、茯神、远志、羚羊角、赤小豆。功能主治:妄言妄见妄闻挟热者。摘录:《证治宝鉴》卷二
-
四味胶囊
处方:龙胆草50克,板蓝根50克,当归100克,元胡50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止痛。主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兼挟湿热。用法用量:以上各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个胶囊含生药0.5克。摘录:许耀芳方
-
玉鼠散
《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新生小鼠。主治:噎膈;因于气郁挟痰阻塞胃脘者。用法用量:用启膈饮加味调下。制备方法:新瓦上焙干,研末。
-
三仙散火汤
《辨证录》卷三:方名:三仙散火汤组成:玄参3两,生地2两,白芍1两。主治:肾经实火挟心包实火上冲,而见吐血色黑,痰嗽甚,口渴思饮。用法用量:水煎服。
-
龂间出血
龂间出血病证名。系指齿龈出血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于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也即齿衄。详见该条。
-
砂仁汤
《赤水玄珠》卷十五:方名:砂仁汤组成:砂仁、黄连、木贼各等分。主治:大肠虚,脱肛,挟热红肿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饶鹏
饶鹏明代医家。字九万,号东溪。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精医,挟技长期居于广东,名噪一时。以医功受冠带。学术上宗张仲景、李东垣为主。著《节略医林正宗》八卷。
-
经行发热·瘀热阻滞证
经行发热·瘀热阻滞证(menstrualfeverwithsyndromeofblockadeofstaticbloodandheat)是指素有瘀血,瘀热交结阻碍血行,经行瘀阻不通,营卫失和,以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经色紫暗,挟有血块,舌暗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为常见症的经行发热证候。
-
产后小便失禁·产伤证
产后小便失禁·产伤证(postpartumenuresiswithsyndromeofbirthinjury)是指产时损伤膀胱,继而成瘘,膀胱不约,以产后小便失禁,或从阴道漏出,或尿中挟血,舌淡红,苔薄,脉缓为常见症的产后小便失禁证候。
-
急惊风·湿热疫毒证
急惊风·湿热疫毒证(acuteinfantileconvulsionwithsyndromeofdamp-heatandpestilenttoxin)是指湿热疫毒,壅塞肠腑,直犯心肝,以高热持续,抽搐频繁,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黏腻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为常见症的急惊风证候。
-
口下黄肥疮
口下黄肥疮为病证名。指小儿流涎,口下肥烂而有黄汁渗出者。《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有涎唾多者,其汁流溢浸渍于颐,生疮黄汁出,浸淫肥烂挟热者,疮汁则多也。”治宜清热燥湿。治宜用碧玉散外搽。
-
尿脓
尿脓是指脓随小便排出,或尿中挟有脓液,可伴有尿痛,尿急,腰痛或发热。
-
消补并用
消补并用消法和补法同时并用的方法。一般用于虚实挟杂的证候。
-
萤火
萤火释名夜光、景天、救火,据火、挟火。气味辛、微温、无毒。主治明目,疗青盲,治小儿火疮伤等。附方
-
注车注船
注车注船病名。即晕车晕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论》:“无问男子、女人,乘车船则心闷乱,头痛吐逆,谓之注车注船,特由质性自然,非关宿挟病也。”
-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以腋部夹紧患肢的腕部向后牵拉,一手托住患肘鹰嘴部,另一手挟置患肩并缓稳柔和地向前推。适用于肘部疾患。
-
中风·风痰火亢证
中风·风痰火亢证(apoplexywithsyndromeofhyperactivityofwind-phlegm-fire)是指风挟痰火,上犯脑神,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
绳
绳人体部位名。耳廓根部前面附着在侧头部的边缘部位。《灵枢·五色》:“挟绳而上者,背也。”张景岳注:“颊之外曰绳。”
-
芷芩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组成:白芷、酒黄芩各等分。主治:风热挟痰而致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茶清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肾为唾
肾为唾生理学名词。系五脏化液之一。唾为肾之液。《素问·宣明五气》:“……肾为唾,是谓五液。”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泌唾,故唾为肾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
秦之桢
秦之桢清代医家。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明代名医秦昌遇之侄孙。撰有《伤寒大白》四卷(1714年),主张伤寒证之挟食者,消食尤为要。另辑《女科切要》(1677年),未完稿,后由门人须用恒编次,陈曰寿增证成帙。曾整理伯祖昌遇之《症因脉治》四卷(1706年),刊行于世。
-
尿中砂石
尿中砂石是指尿挟有细小砂石排出的表现。
-
头风疬
头风疬为病名。指挟头风而发的瘰疬。出《疬科全书》。多因肝气郁结所致。治宜开郁行痰,服解郁化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