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神
概述:本神:1.经穴名;本神穴主治神志、头项等疾患:如中风,半身不遂,呕吐涎沫,癫疾,头痛,眩晕,颈项强急,胸胁相引而痛,小儿惊厥,目赤肿痛,小儿惊风,癫痫,中风昏迷,目眩,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本神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等。治疗麦粒肿:针刺大杼4~
-
头维
头维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头维穴的位置(骨骼、血管)头维穴的位置(肌肉)头维穴的取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
-
颡大
概述:颡大:1.经穴别名;头维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头维穴的位置(骨骼、血管)头维穴的位置(肌肉)取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
头维穴
头维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头维穴的位置(骨骼、血管)头维穴的位置(肌肉)头维穴的取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
-
本
从疾病的新病与旧病,原发与继发来说,旧病、原发(先病)为本,新病、继发(后病)为标;《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探究本原·本:本意指探究本原,如《黄帝内经灵枢》的“本神”、“本输”、“本藏”等,均为此义。
-
养生
养生是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灵枢·本神篇》:“故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国传统养生学术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灿烂瑰宝,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它已经并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巨大的优越性。
-
心气虚
概述:心气虚为证候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心阳虚为证候名。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气实
概述:心气实:1.病机;2.病证名。即心气盛。治以清心泻火为主。《太平圣惠方》:“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惊,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经疏》:“心实即实火实热五证:谵语,属心家邪热;
-
喜伤心
喜伤心说明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喜为心志,喜乐太过,则易于伤心,使心的气血暗耗,心神失养,导致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现心悸、心慌、精神涣散,甚至精神不能集中、精神失常等症。前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
淫泆
淫泆①蔓延扩散。《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至其淫泆,不可胜数。”②因太过而流失。《灵枢·本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
-
足少阳胆经穴
足少阳胆经穴指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经穴。
-
志
意志:志即意志、意愿、志向。《素问·宣明五气》:“肾藏志。”王冰注:“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情志:志即情志,泛指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意念:志即意念,指情感。《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
-
志伤
精神情志伤损的疾患。多由盛怒、恐惧等所致。证见喜忘前后,恍惚不乐,腰脊不可腑仰屈伸,毛悴色夭等。《素问·本神》:“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参见七伤条。
-
中医养生学
概述:中医养生学:1.学科名;据《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魏晋南北朝不仅养生研究兴起,而且有众多养生书问世,如嵇康的《养生论》、张湛《养生要集》、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等。
-
肾气实
肾气实①证名。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实则胀。”参见肾气盛条。②指肾脏精气充实。《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魄
《素问·宣明五气》:“肺藏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脾藏营
脾藏营指脾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营气。出《灵枢·本神》。营,指循行于脉中的经气,它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有化生血液的功用,故常营血并提。《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谓脾有藏纳营血的功能。
-
脉舍神
脉舍神生理学名词。神居舍于脉。指心神反映于血脉之中。心藏神,主血脉,故脉既为血之府,而神亦舍于其中。《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精
精指水谷之精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日月五星:指日月五星。
-
肝气实
肝气实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六。即肝气盛。《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详肝气盛条。
-
肝气不足
肝气不足病证名。指肝之精气不足的病证。《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治宜补益肝肾。
-
肝藏血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若失去藏血之职,会出现肝阴虚的症候,如多梦易惊、卧寐不宁、目视不明、足不能步、手不能握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不藏血,则会出现血虚、失血证候。
-
肝藏魂
肝藏魂指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志活动藏于肝。肝藏血,意识活动需受血之养,如肝血虚就可出现梦游、梦语或幻视幻觉等所谓魂不附体的病症。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
德流气薄
德流气薄谓天道与地道两相结合,即天之阳光雨露与地之植物水分两者阴阳和合之谓。《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成瓘《篛园日札》卷八:“若其生物之本源,经言在天为德,在地为气。又杨上善注:“未形之分,施与我身,谓之德者,天之道也。
-
惮散
惮(dàn,音旦)散涣散、耗散。《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
搏
《灵枢·营卫生会》:“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张介宾注:“搏者,交结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灵枢·玉版》:“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灵枢·刺节真邪》:“内搏于骨,则为骨痹。”
-
悲哀
悲哀伤心痛苦。《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
思
概述:思:1.七情之一;思,即思虑、思考,属于人的思维活动。思是脾的精气在精神活动中的反映,脾在志为思。思的致病特点是:思虑伤脾,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
智三针
智三针为一种取穴法,“靳三针”之一。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侧本神穴为第二、第三针。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参见靳三针: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疗法,发明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故称“靳三针”。包括智三针、脑三针、鼻三针、耳三针、胃三针、舌三针、颞三针等。
-
心气不足
心气不足为证候名。《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心气不足,邪气人中,则胸满而短气。”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又《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
-
虑
虑即谋虑、思虑。《灵枢·本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
四肢不用
四肢不用为症状名。指四肢痿软无力、失去活动能力的症象。《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医权初编》卷上:“脾病而四肢不用,有虚有实。《内经》专主于虚,谓脾主四支,今脾气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溉乎四支,故四支不为用也。本证可见于痿证、瘫痪等。
-
五逆不刺
五逆不刺指临床遇到五种脉证不符的危重病证,禁用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张介宾注:“凡此五逆者,皆阴虚之病。故《本神》篇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皆不可刺者也。”
-
意
《素问·宣明五气篇》:“脾藏意。”《素问·离合真邪论》:“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灵枢·厥病》:“厥头痛,意善忘。”《素问·皮部论》:“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
意不存人
意不存人犹言旁若无人。《灵枢·本神》:“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
-
慕
《素问·上古天真论》:“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虑,外无伸宦之形。”《灵枢·本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
-
恐伤肾
恐伤肾是说明七情与内脏的关系。恐为肾志,恐惧太过,会损伤肾精,使肾的封藏不固,作强失职,而见遗精、阳痿、腰酸腿软或妇女月经紊乱等症,并可见惶恐不安、语言错乱等情志改变。指大恐则损伤于肾,可出现骨痿、精滑、小便失禁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
精伤
精伤指精气、精血耗损的疾患。《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参见肾伤条。
-
过
《灵枢·经脉》:“足太阳过于外踝之上。”《素问·长刺节》:“病风且寒且湿,炅汗出,一日数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灵枢·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
-
德
德①天道,谓物得之以生者。指四时气候以及日光、雨露等自然界的正常变化。《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参见“德流气薄”。②修养有得于心。见“德全不危”。
-
喘喝
喘喝证名。指气喘而有吼声者。《灵枢·本神》:“肺藏气,肺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多见于实证气喘,亦可见于虚喘,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参见喘证诸条。
-
愁
愁焦心、忧虑。《灵枢·本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又“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
-
扬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此人薄皮肤而且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黄帝内经灵枢·行针》:“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眦裂而目扬,毛起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
智者
智者学识渊博而明智的人。《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
智
智慧、智能:智即智慧、智能、明智。《灵枢·本神》:“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癫狂》:“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智通“志”:智通“志”。《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
惕
惕戒惧;惊慌不宁。《灵枢·本神》:“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素问·诊要经终论》:“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素问·阴阳脉解》:“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
-
暑
2.六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发病机理为暑热伤津,湿浊阻滞气机。如暑湿弥漫三焦,则见咳嗽、身热面赤、胸脘痞闷、大便稀溏、小便短赤,治宜清暑利湿为主。《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
神
概述: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若神气涣散,说明脏精将竭而气机衰败。《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针刺时,须注意调神。
-
任
《素问·痿论》:“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素问·上古天真论》:“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笔花医镜·例论》:“归咎古人,古人岂受任哉?”⑤指任脉。《灵枢·五音五味》:“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
僻邪
僻邪同“邪僻”。指致病因素。《灵枢·本神》:“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六节脏象论》:“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