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足少阴之脉
肾足少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即足少阴肾经。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中医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的概念:中医解剖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医学史上缺乏明确的论述。而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更肯定西医学的解剖内容,谓之“精思研究,不作一影响揣度语,则西士所独也”。1973年国外学者Goldbeig曾提出人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系统cAMP/cGMP两种环核苷酸之间存在着类似阴阳的关系,就是中西医结合应用的实例。
-
目(目巟)(目巟)
目(目巟)(目巟)证名。《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视物昏暗,故谓之(目巟)(目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虚则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又《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治宜补肝明目,滋补肝肾。方用青羊肝散、一贯煎加减。参见目昏条。
-
内廉
内廉即内侧缘。《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
肾足少阴经病证
肾足少阴经病证病证名。是动则病机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
饥不欲食
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证治准绳·杂病》:“针灸饥不欲食有二法,其一清胃,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审守其腧,调其虚实是也;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若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
目䀮䀮
出《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等篇。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肝肾不足,精血暗耗者,宜用一贯煎加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胸中
胸中即胸腔内。《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
邪
概述:邪:1.邪气;泛指损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肌体组织的致病因素。外来之邪,多指自然界和社会因素对机能活动的干扰或对防卫机能的破坏;王冰注:“邪,谓风邪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