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络
孙络(tertiarycollaterals)是指最细小的络脉。即络脉别出的细小分支。又名孙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卫气通过孙脉(络)散布全身。具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
-
经络
概述:经络:1.经脉和络脉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分布范围最广,最先接触到病邪,而营卫──特别是卫气,就是通过孙络散布到全身皮部。当疾病表现为“实”时,选取适当腧穴、采用不同针刺艾灸方“泻”其有余,反之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体内平衡。
-
血络
《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设专篇论述刺络泻血所出现的不同情况及其产生原因,以及怎样观察血络。广义的络脉又包括十五络、络脉及孙络几部分,其中紧连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分支共十四条,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络脉以十五络为主体,也包括孙络、血络、浮络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孙脉
孙脉即孙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卫气通过孙脉(络)散布全身。具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
-
孙
指络脉的分支。亦称孙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
-
络俞
络俞指浮络之穴。常用以刺血。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络俞,见血而止。”林忆新校正:“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夏气在孙络’。《类经》张介宾注:“络俞,谓诸经浮络之穴,以夏气在孙络也。”
-
十二络脉
概述:十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络脉
络脉是指从经脉分出,遍布于全身的分支脉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脉具有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通达经脉未能经过的部位等功能。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络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夏取诸腧孙络
夏取诸腧孙络为治疗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腧,指五输之输穴,如太渊、足临泣之类;孙络,即络脉分支。意谓夏天阳盛于外,宜浅刺相应的输穴或孙络出血。
-
小痹
小痹为病名。指邪在孙络,随脉往来的一种痹病,因邪入未深,故称小痹。《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志聪注:“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脉,谓孙络脉也。”
-
耳角穴
耳角穴为经穴别名。即角孙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交会穴。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有清头明目、疏风活络作用。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配翳风、耳门、风池治耳痛;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
-
雀斑汤
处方:丹参3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生地20克,鸡血藤30克,浮萍30克,连翘15克,荆芥穗10克,生甘草10克。功能主治:凉血祛痰,清肺祛风。主肺火郁于孙络,风血相搏,孙络瘀滞。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摘录:李元文方
-
系络
系络属络脉范畴。络之细者曰系络。出《经络汇编》。系络即从十五络脉分出的细小络脉。翟良《经络汇编》:“十二经出十五络,十五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
-
面黑子
面黑子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面及体生黑点为黑痣、亦云黑子。”本病由风邪搏于血气,变化所生;或孙络之血,滞于卫分,阳气束结而成;或肾中浊气混浊于阳,阳气收束所致。其治以外治为主,如水晶膏、除痣膏。亦可服六味地黄丸或大黄(庶虫)虫丸。目前以手术切除者多。
-
解
《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胃气行留火,皮肤湿(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
缠络
出《经络汇编》。参见络脉:络脉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
-
穴会
穴会即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雀斑
见《外科正宗》卷四。俗称雀子斑。雀斑的病因病机:雀斑由火郁孙络血分,复感风邪凝滞;或肺经风热所致。病理改变:基底细胞层的黑色素增多,而黑素细胞的数目不增加,病损处这黑素细胞较邻近正常皮肤的黑素细胞多巴染色强阳性,黑素细胞大,树枝状突长。5%二氧化钛霜,5%对氨基苯甲酸软膏。3.腐蚀疗法如1%~
-
气象病理学
气象病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和在疾病过程中起作用的规律的学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时变化与人体脏腑活动、经气变化关系密切,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
四时刺逆从论篇
《四时刺逆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经有余和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变。指出经气在四时中所主的部位,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并说明其原因,提出四时针刺的部位,以及因逆四时经气而针刺所引起的病变。因其以逆从的关系来说理,故名。
-
留血
留血外溢留积的死血。《灵枢·九针十二原》:“补曰随之……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
游针之居
游针之居指施行针刺的处所。《素问·气穴论》:“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
丝络
丝络比横络次一级的络脉。丝络指络脉之细如丝者。出《针经指南》。《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或指络脉之较小者。《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
雀子斑
概述:雀子斑为病名,是雀斑的俗称。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见《外科正宗》卷四。雀子斑的病因病机:雀子斑由火郁孙络血分,复感风邪凝滞;或肺经风热所致。雀子斑的症状:雀子斑多发于颜面、颈和手背等处。皮肤呈黑褐色或淡黑色散在斑点,小如针尖,大如绿豆,数目多少不一,甚则延及满面。
-
经
3.五输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
皇络
皇络即大络。皇,大也(见《说文·王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皇络、孙络、横络、丝络,未取尽名。”大络是指全身最大的络脉。包括十五络和“胃之大络”。见《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吴崑曰:“十二经支注之大络,《难经》所谓络脉十五者是也。”
-
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莫枚士《研经言》注:“以连本经之脏腑曰属,以萦本经相表里之脏腑曰络。”
-
小络
小络与大经对举,指浅浮于体表的络脉,或指孙络。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参见大经:大经指较大的经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
气穴论篇
《气穴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气穴,即经气所注的穴位。本篇主要论述人体三百六十五个气穴的分布情况,故名。文中还叙述了孙络和溪谷致病的原因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