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项
颈项为人体部位名。颈之前部称颈,后部称项,合称颈项。《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颈项又名脖项。古人把颈部分前、后两部分。
-
颈
概述:颈:1.人体部位名;或仅指颈项的前部,即舌骨以下,胸骨体以上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古人把脖子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颈。《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主治病症:耳穴·颈主治落枕、颈项肿痛。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法、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转脉瘘
颈项部痈疽形成之瘘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分颈部瘘为狼瘘、鼠瘘、蝼蛄瘘、蜂瘘、蚍蜉瘘、蛴螬瘘、浮疽瘘、瘰疬瘘、转脉瘘,此颈之九瘘也”。“转脉瘘者,因饮酒大醉,夜卧不安,惊欲呕,转侧失枕之所生也。”其始发,颈项濯濯,脉转身如振,使人寒热,其根在小肠。相当于颈淋巴结核形成之窦道。
-
练功十八法
练功十八法是庄元明副主任医师为防治颈肩腰腿痛而专门设计的一套自身锻炼功法。腰肌劳损可选择“叉腰旋转”和“展臂弯腰”二节动作,以加强腰部病变部位功能锻炼,来减轻症状,消除骶棘肌、腰大肌痉挛,松解腰肌粘连,恢复腰部肌肉活动功能,增强肌力。
-
颈肿
颈肿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有颈项肿痛,寒热头眩者,是气毒,宜加味藿香散;有颈项结核坚肿,色红渐热者,是热毒,宜连翘消毒饮。”颈前粗大,食欲增进,心烦心悸,夜睡不安,呼吸困难,性情急躁忧郁,为肝火肝气交郁,用达郁汤法加夏枯草、青黛、丹皮、海藻(见《中医临床备要·颈粗》)。
-
蹲鸱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蹲鸱丸:处方:香梗芋艿(净粉)10斤。摘录:《济世养生集》《饲鹤亭集方》:方名:蹲鸱丸组成:山芋艿(煮)4两,川贝2两,左牡蛎4两,昆布1两,海藻1两,橘红5钱。主治:禀赋不足,痰痹于阳明、少阳之络,以致颈项颠下耳之前后凝结痰核,大小不一,皮色不变,无论新久。
-
天柱倒
天柱倒为病证名,又名项软。《活幼心书》卷上:“忽然天柱倒何如,此病皆因肝肾虚,外有风邪容易袭,故传项软不相随。”出自《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天柱骨即颈椎。项为督脉及足太阳经脉所过。天柱骨倒,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及督脉空虚的病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丸、补天大造丸之类。
-
落颈喉风
落颈喉风病名。《喉科心法》:“不分左右,其肿痛腐烂,皆是在颈内,喉中并不现形,最为恶候。”其病因有二:一是正虚邪盛,蒙蔽脉络,不及透至部位而发。二是各种喉证不及清透,或误表而致毒气散漫至下陷颈项而成。治宜结合全身情况,可选服紫地汤。已成脓者,应刺破肿处排脓。
-
颈痈·气郁化火证
定义:颈痈·气郁化火证(cervicalabscesswithpatternofstagnatedqitransformingintofire)是指气郁化火,以痈发于颈项一侧,来势较缓,渐渐肿大,至鸡卵大小,皮色渐红,肿胀疼痛,伴心烦胁痛、失眠易怒,口苦咽干,若肿块按之软而有波动,为脓成外透,穿刺之可出脓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颈痈证候。
-
天柱骨倒
见《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指小儿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不能抬起的证候。天柱骨即颈椎。项为督脉及足太阳经脉所过。天柱骨倒多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及督脉空虚的患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丸、补天大造丸之类。《东医宝鉴·外形篇》:“项软者,天柱骨倒也。”
-
白㾦
颈项初生水疱,渐及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先少后密,状如水晶,显示湿热有外透之机。破之出淡黄色浆液,有腐臭味,常伴有身热,数天后身热渐低,水泡干燥脱屑而愈。因服氤氲汤,气阴两虚时可加入人参、沙参、石斛。《白喉阐微·附录》:“炼斋偶记”烂喉风项:“或曰白前,或曰白缠喉,又曰白 ,其名种种不一。”
-
牛皮癣·风湿蕴肤证
定义:牛皮癣·风湿蕴肤证(cattle-skinlichenwithpatternofwind-dampnessamassinginskin)是指风湿蕴肤,以皮损呈淡褐色片状苔藓样斑块,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苔薄或白腻,脉濡而缓为常见症的牛皮癣证候。治法:牛皮癣·风湿蕴肤证治宜疏风利湿。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
-
重合疬
重合疬病名。颈项部瘰疬结肿重合之病证。见《证治准绳·外科》卷三。证见颈项部瘰疬重选相生,堆垒簇聚。尤如葡萄之成串重合而生者。初无痛痒。证治参见瘰疬条。
-
消核散
处方:海藻90克牡蛎元参各120克糯米240克甘草(生)30克红娘子(同糯米炒胡黄色,去红娘子,用米)28个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化痰行瘀,软坚散绪。治颈项痰凝瘰疬。4.5克,酒调服,量人壮弱。注意:方中红娘子有剧毒,体弱及孕妇忌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山鸡
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ShānJī来源:为雉科动物原鸡的肉。原形态:为家鸡的远祖,形似家鸡而较小,体长约60厘米。下背和腰转为红橙色;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色,而有金属绿色反光;头和颈项黑褐缀红;生境分布:栖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区的密林中。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滋养温补,强筋骨,入肝补血。治崩漏带下。
-
止痉愈风散
《中医妇科治疗学》:组成:全蝎3钱,蜈蚣3钱,炒芥穗5钱,独活1钱。功效:祛风止痉。主治:产后突然发痉,昏昧不识人,颈项强直,牙关紧闭,手握不开,身体发热,面色时红时青,呈苦笑状,脉浮弦而劲。用法用量:用黄酒兑开水冲1钱,如无效,二小时后再服。若无黄酒,可用醪糟汁冲开水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祛毒化肿汤
《杏苑》卷七:方名:祛毒化肿汤组成:连翘1钱,天花粉1钱,当归7分,贝母7分,黄芩(酒炒)7分,甘草节5分,桔梗5分,柴胡5分,昆布5分,海藻5分,瓜蒌仁8分。主治:瘿气发于颈项。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食远温服。
-
神效消核散
《医级》卷九:方名:神效消核散组成:全蝎30个,守宫1对(煅末),雄黄3钱(飞研),蛤粉1两,丝瓜筋3个(炒炭,研)。主治:妇人肝经郁火,注流颈项结核,久则成串。制备方法:先将全蝎纳胡桃壳内,用麻扎合,和黄泥作泥丸,火煅去泥,取炭合诸药末,研匀,瓷瓶收贮。
-
荏子桔梗丸
《千金》卷二十三:方名:荏子桔梗丸组成:荏子半两,龙骨半两,附子1两,蜀椒100粒,桂心1分,干姜1分,桔梗1分,矾石1分,独活1分,芎藭1分。制备方法:上为末,以大枣20个合捣,醋浆为丸,如大豆大。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荏子芳香遍达肺气,佐以桔梗升提胸膈,更兼椒、姜、桂、附辛温破结;独活、芎藭祛风活血;
-
清肝疏胆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名:清肝疏胆汤组成:冬桑叶、丹皮、柴胡、赤芍(炒)、料豆衣、玉竹、甘草(生用)、当归。主治:肿腮误服过辛散。《经》曰:颈项者,肝之俞。故用柴胡、丹皮以疏少阳,当归、赤芍以缓厥阴,冬桑叶、料豆皮能清风热,玉竹、甘草可生津液。
-
燕垒丹
《喉科种福》卷三:方名:燕垒丹组成:明雄黄、燕巢泥、千步土(即门限下土,足所常履者是)、秽桶下土(北地无秽桶,以常小便处秽土代之)、葱。主治:瘟疫红喉。此触天行瘟疫之气,致项肿咽痛,口内、喉中皆现红色,痰涎秽浊,粘连不断,吐出热气,臭气喷人,甚有颈项头面俱肿、面目俱赤者,俗呼为虾蟆瘟。
-
一次脉
一次脉指颈部旁开任脉第一行次的经脉,以穴表示。一次脉即足阳明胃经,以穴表示即人迎穴。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以穴表示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其中除天突、风府外,均是阳经在颈部的“入”穴。
-
疫痉
疫痉(pestilencewithconvulsion)是指感受疠邪,以头痛,重者头痛如劈,恶寒发热,无汗,手足发冷麻木,颈项强硬,不能俯仰转动,角弓反张,两手屈而不伸,面红目赤,瞳神放大,牙关紧闭,旋即神昏,苔薄白或厚腻,脉紧弦细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
-
小儿麻痹症·邪注经络证
小儿麻痹症·邪注经络证(infantileparalysiswithsyndromeofpathogendiffusingintochannel-collaterals)是指湿热毒邪流注经络,气血痹阻,以再次发热,嗜睡,一侧或两侧肢体疼痛,或伴颈项背部疼痛,转侧不利,烦躁哭闹,拒绝抚抱,甚则气喘痰鸣,神昏抽搐,面色青灰,舌红,苔黄腻为常见症的小儿麻痹症证候。
-
线瘊
概述:线瘊(verrucafiliformis)是指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的疣。线瘊的症状:丝状疣中年妇女较多见。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好发于颈项、眼睑等处。除采用推疣法外,亦可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可自行脱落。数目少者,司用激光烧灼。
-
项背强几几
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
-
阴火疬
概述:阴火疬为病名。因阴火寒痰所引起之瘰疬。出《疬科全书》。病因病机:多因先天亏损,寒痰凝结而成。症状:颈部生核,大如卵形,质硬,或带小核数粒,生颈项一侧或两侧。或颈部单侧发者,亦有见于双侧者。治疗:宜固脾兼补肝肾,用加减六味地黄丸。治宜软坚温阳,固脾补益肝肾之剂,可选用六味地黄丸之类。
-
提痧
提痧推拿方法名。常施用于眉心、颈项等处。适用于感冒,中暑,恶心,呕吐,头昏头胀,胸闷,腹泻,食积,晕车,晕船,晕机,水土不服等症。《急救痧症全集》卷上:“苏、扬、杭、绍风俗,患痧者令仆人以指抉其咽喉两旁及项下胸前作菊花样,谓之提痧。”
-
热痫
热痫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指内有积热所致的痫证,多见于小儿。症见口眼相牵,手足抽掣,腰背强直,口中吐沫,鼻里作声,颈项反张,壮热啼哭。多由乳食伤胃,胃肠积热,热甚则风盛痰壅所致。治宜退热除痫,用紫金锭、钩藤饮(人参、全蝎、羚羊角、天麻、钩藤、甘草)加减。
-
强上
强上证名。指颈项肌肉拘急而呈上仰状。《素问·脉解篇》:“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多见于痉病、高热患者。
-
捏法
捏法推拿手法名。与拿法相似,但需将肌肤提起。操作方法有两种:①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挟提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常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等症。捏法操作要领:捏法有三指捏和五指捏两种。捏法临床应用:捏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
拿法
概述:拿法为推拿手法。指以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提拿揉捏的手法。明·周于蕃《秘传推拿妙诀》:“拿者,医人以两手指或大指或各指于病者应拿穴处或掐或捏或揉,皆谓之拿也。”拿法临床应用: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拿法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
-
疠风病痉
疠风病痉病证名。麻风病人兼见病痉之证候。出《疠疡机要》卷上。该证之兼见者,多因内虚复亡伤津液,血虚使筋失所养而成。若证见颈项强直、口噤、腰脊过伸等痉病证候,治宜大补气血之剂,方选八味地黄或十全大补之品。
-
九鬼拔马刀
九鬼拔马刀为练功方法之一,出自《易筋经》。侧首直立,一手向下弯至腰后;另一手向上弯至项后,如拔刀状;然后两手交替作上述动作。《易筋经》:“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
-
惊丹
《活幼心书》:“婴儿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然眼泡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向夜烦啼,或面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面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袭;初发之时,散生满面,状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赤如朱砂,名为惊丹。”《幼科发挥》:“先发搐后发丹,此名惊丹。
-
挤喉风
挤喉风病名。指颈项两边伴喉内肿起,形如枣核,按之如石硬,日久挤紧咽喉、微痛、饮食不下,痰促气满的疾病。多由风火炽盛,肝经火灼而发。治宜驱风解毒、消肿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
肺咳
①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之证。《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因寒所致者,用麻黄汤;肺虚有火者,用泻白一物汤、人参补肺汤。参见肺经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七日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
扯法
扯法推拿手法名。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捏住皮肤一提一放,至皮肤上出现充血性红斑为度。《保赤推拿法》:“扯者,于儿皮轻轻频摄之而频弃之也。”常用于眉心(印堂)、颈项、腹背等处。有祛风散寒、退热止痛等作用。对感冒、中暑的头胀、胸闷和晕车、晕船等症有一定的效果。
-
吹喉青黄散
处方:飞青黛西牛黄老式大泥冰少许(新式者不可用)西瓜霜西月石濂珠制法:上药研极细。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去涎。喉间红肿而痛,甚则颈项亦肿,痰涎较多者。用法用量:用吹喉中。若咽燥者,用上白蜜,或鲜嫩侧柏叶捣汁调敷。摘录:《白喉条辨》
-
脖项
脖项即颈项。详该条。
-
龙车散
处方:柴胡1钱,甘草1钱,白芍5分,茯苓5钱,车前子3钱,龙胆草5分。功能主治:少阳痉病,感湿热之气,又感风邪,颈项强直,一目或左右视,手足搐搦。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七
-
马齿丹
处方:马齿苋、白面。制法:醋捣。功能主治:瘟疫红喉,颈项肿者。用法用量:厚敷颈上。摘录:《喉科种福》卷三
-
鳗鲡鱼膏
《*辞典》:鳗鲡鱼膏:出处:《纲目》拼音名:M nL Y Gāo来源:为鳗鲡科动物鳗鲡的脂肪。功能主治:①陶弘景:疗诸瘘疮。②《唐本草》:疗耳中有虫痛者。用法用量:外用:熬油涂敷。(《姚僧坦集验方》)②治白刺风:鳗鲡鱼,生剖晒干,取少许,火上微炙,候油出涂之,以指擦之。
-
羊靥丸
《圣济总录》卷一二五:组成:羊靥2-7枚(炙黄,切),人参1两半,昆布(洗去咸,炙干)3两,木通(锉)1两,海藻(洗去咸,炙干)1两,海蛤(研)2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2两,恶实(微炒)2两。主治:咽喉不利,颈项渐粗,将成瘿瘤。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驱毒冲和膏
《疡料遗编》卷下:方名:驱毒冲和膏组成:紫荆皮5钱,赤芍2两,独活3两(炒),生半夏1两5钱,白芷3两,川贝1两5钱,菖蒲根1两5钱,土朱2两,松香1两5钱(必须浸尿坑内3年可用)。主治:颈项痰毒,皮色不易,硬肿疼痛。用法用量:用鲜山药一段,白蜜少许,用药打烂和匀,敷患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卓氏膏
《外台》卷二十九引《深师方》:方名:卓氏膏组成:大附子4枚(生用,去皮)。主治:折腕及卒中风,口噤,颈项强。用法用量:苦酒渍3宿,以脂膏1斤煎之。三上三下,膏成敷之。制备方法:上切。
-
土茯苓复方
《中医喉科学讲义》:方名:土茯苓复方组成:土茯苓1两,银花4钱,生甘草2钱,紫地丁4钱,连翘3钱,制川军3钱,马齿苋3钱。主治:杨梅结毒未尽而结于咽喉之喉疳。咽部红肿疼痛,纳食不利,痰多稠粘,喉间腐烂,甚则连及鼻窍、耳窍,颈项部结核肿痛,或便秘头痛,身发广痘。用法用量:水煎服。
-
消串丹
《辨证录》卷十三:方名:消串丹组成:白芍1两,白术1两,柴胡2钱,天花粉3钱,茯苓5钱,陈皮1钱,附子1片,甘草1钱,蒲公英3钱,紫背天葵5钱。主治:生痰块于颈项,坚硬如石,久则变成瘰疬,流脓流血,一块未消,一块复长,未见又溃,或耳下,或缺盆,或肩上下,有流出串走之状,故名鼠疮,又名串疮。用法用量:水煎服。
-
小黄膏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名:小黄膏别名:黄龙膏组成:黄柏、黄芩、大黄各等分。颈项疮疡,石瘤。用法用量:以水调为糊,比前药(枯瘤方)大1遭贴之,3日1易。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黄龙膏(《卫生宝鉴》卷十三)。原书以枯瘤方与本方同时应用。
-
颈项点
颈项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食指掌指关节背侧尺侧缘,半握拳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落枕、颈项扭伤。一般直刺0.3~0.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