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趾
大趾为人体部位名。指足的第一趾。又名足大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
足太阴脾经
【语译】足太阴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原文“腹胀、善噫…”
-
大敦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大顺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大训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水泉
所属部位:足部水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泉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在未入踝管前,发出跟内侧动脉和神经布于跟骨内侧面。增强结肠下部、直肠蠕动:针刺大敦可引起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明显增强。扶突配大椎、合谷,有清热利咽作用,主治暴喑,咽喉肿痛。
-
十二正经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
十二经脉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
隐白
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
鬼垒
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
足三阴经
概述:足三阴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与足太阴相交,嗣后,则足太阴在前侧,足厥阴在中间,足少阴仍在后侧。《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太白
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太白主治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现代又多用太白治疗急慢性肠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疝痛、肠出血等。
-
大都
主治腹胀,胃痛,胃炎,胃痉挛,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呕吐,脘腹胀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霍乱泻痢,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心痛,心烦,四肢浮肿,肌肤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气滞腰痛,足大趾本节红肿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肿痛,足趾痛,小儿惊风,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等。
-
足三阳经
概述:足三阳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出于趾背丛毛之中,交于足厥阴肝经。
-
脾足太阴之脉
脾足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丛毛
丛毛即聚毛。《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三毛为人体部位名。生于足大趾背面爪甲后皮肤上者(三毛指大趾爪甲后方有毛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还贯爪甲,出三毛。”
-
足太阴
概述:足太阴:1.足太阴脾经的简称;即三阴交。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
-
核骨
概述:核骨为骨骼部位名:1.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圆形突起;2.足外踝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核骨为大趾本节与跖骨结合之关节。《医宗金鉴》:“足大趾本节后侧圆骨努突者,一名核骨。”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医宗金鉴》:“在外者名外踝,俗名核骨。”
-
节纹
节纹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足大趾跖侧,大趾根与跖部相接之横纹中央。主治癫痫。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
-
脾经
脾经为足太阴脾经的简称。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足太阴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其病症,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部疼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扭转疼痛并向上牵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
足厥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症: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前部痛,膝内侧部痛,大腿内侧痛、转筋,阴器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阳萎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松弛。
-
𧿹趾横理三毛
^^趾横理三毛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参见大趾聚毛:大趾聚会为经外奇穴名。或释作大敦穴。位于踇趾背侧,当趾骨关节部之丛毛中。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头痛、眩晕、疝气、睾丸炎等。一般直刺0.1~
-
大(太)阴脉
出内踝之上廉。本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夹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大指
概述:大指为人体部位名:1.拇指;2.足大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
-
敦疽
敦疽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亦名(疒童)敦疽,足指发。指除大趾外发于四趾之脱疽。证治详见脱疽条。
-
肝疔
肝疔病名。疔之生于肝经经穴部位而色青者。又名紫靥疔。《外科启玄》卷二:“其色青,其形生于肝脏部位,足之大趾端,胁肋之次,其症寒热头项痛,眼中有火光感,口苦胁痛,小便难,面青,宜用小柴胡汤内加托里解毒之剂。”
-
聚毛
聚毛即三毛。见《黄帝内经太素》。三毛为人体部位名。指大趾爪甲后方有毛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还贯爪甲出三毛。”
-
外肾吊痛
外肾吊痛病证名。阴囊部重坠之引痛者。出《世医得效方》卷三。即因阴囊部或睾丸等疾病引发之坠胀、疼痛之证候。多发于狐疝等疝气病者。治宜灸疗,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中灸五壮。参见狐疝条等。
-
厥阴经脚气
厥阴经脚气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脚气病由风寒暑湿流注足厥阴肝经所致。症见两脚挛急,腰膝偏疼,从足大趾上连足跗上廉、上腘至内廉,循股,环阴器,上抵小腹,夹脐诸处胀痛,兼见口干、呕逆、泄泻等症。风胜者,多有自汗;寒胜者,痛甚而无汗;暑胜者,发热烦躁;治宜神应养真丹。
-
白肉
白肉指掌(或跖)与指(或趾)腹(阴)面的肉。与其背(阳)面的肉相对而言,色泽较白,因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子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
-
足太阴络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自足大趾本节后1寸处的公孙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阳明经以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虚证可见腹部胀气;气逆就会产生上吐下泻。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证,见腹内绞痛;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
拇指
拇指解剖结构名。同母指。①手大指。《灵枢·五色》:“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②足大趾。《素问·骨空论》:“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
-
足阳明标本
足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阳明胃经本部,在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其标部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厥阴
概述:足厥阴:1.足厥阴肝经的简称;2.经外奇穴名。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出《备急千金要方》。主治消渴、卒癫等。
-
足厥阴脉
足厥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厥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循大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交泰阴脉,循股内,上入xx间。其病,病xx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
-
阴白
阴白即隐白。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足少阳
概述:足少阳:1.足少阳胆经的简称;2.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足太阴之别
足太阴之别即足太阴络脉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自足大趾本节后1寸处的公孙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阳明经以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本络脉病变:实证可见腹中疼痛如绞;虚证可见腹部胀气;气逆就会产生上吐下泻。取本经络穴公孙治疗。
-
肝足厥阴之脉
肝足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
胆足少阳之脉
胆足少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胆经
胆经为足少阳胆经之简称。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人龙散
初起状如汤泼火烧,痛不可忍,内毒滋甚,憎寒壮热,四肢酸痛,后则胬肉突出,痛如刀割。《外科真诠》卷上:组成:人龙3条,明雄3钱,蟾酥2分,儿茶1钱,轻粉3分,牙硝5分,朱砂1钱5分,上寸1分。主治:天蛇疔毒。《外科方外奇方》卷三:组成:蛔虫1钱(如无,用五谷虫代),白矾3分,蟾酥3分。主治:翻唇疔毒。
-
肝经
概述:肝经:1.足厥阴肝经的简称;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交于手太阴肺经。又称肝、肝木。所指有三:1)见《小儿按摩经》。男性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女性位于无名指中段指节的腹面。2)见《小儿推拿广意》。3)见《幼科铁镜》。
-
鬼壘
鬼壘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巨指
巨指为大指的别名。大指为拇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也指足大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之间。”
-
母指
母指即拇指。出《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拇,同母。1.指手大指。《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2.指足大趾。《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
-
足大趾端
足大趾端为经外奇穴名。出《外科大成》。位于足大趾尖端。左右计2穴。主治便毒、穿踝疽。一般灸3壮。
-
顾步汤
《辨证录》卷十三:顾步汤:处方:牛膝30克金钗石斛30克人参9克黄耆30克当归30克金银花30克功能主治:大补气血,清热解毒。用法用量:水煎服。用法用量:酒煎服。各家论述:黄耆、当归以补气血为主,黄柏、知母以滋阴行湿热,熟地黄以壮肾水,肉桂以行血去毒,干姜以益阳去湿,牛膝、虎胫骨以峻劲达之下行,金银花解毒。
-
苍术胜湿汤
处方:苍术5钱,羌活3钱,防风3钱,防己3钱,木瓜3钱,怀牛膝3钱,肉桂1钱,茯苓2钱,甘草梢1钱。此用苍术为君,则异于防己饮之平用二术,古人饵术皆以为补养,实补脾君药也。其人服之,果壮热大痛,几不可忍,然其痛自髀走股,自股走膝,自膝下胫下足跗,其痛渐轻,至足大趾痛止汗收,涣然起立,行走如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