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治
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
逆治
正治·逆治:逆治即正治,又称正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灵枢·玉版》:“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
逆从
从证候而治者为从即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医门法律》:“逆从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逆其病而治之;指标本的不同治法。《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④解剖结构名。指人体皮肤浮络的反、正走向分布。
-
微者逆之
微者逆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轻浅单纯的病症,可逆其病气而治之。参见“正治”: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适用于疾病的征象和本质相一致的病症。因其是逆疾病的征象而治,故又称逆治。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
-
逆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正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生姜半夏汤
半夏9克生姜汁15毫升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和胃化饮,降逆止呕。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组成:半夏((口父)咀)3钱,生姜(切片)3钱。
-
坚阴
①指平相火,固肾阴的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例如相火妄动,肾气不固所致梦中遗精,用封髓丹(黄柏、砂仁、炙草)苦寒降火而固肾精。②清热泻火之一。吐桂《三时伏气外感篇》:“寒邪深伏,已经伏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
-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
吐屎
吐屎为症状名。兹则阴阳错乱,清浊混淆,为医家所不及逆料者。洵为幽门无权,胃液空虚,肾水迫之,又追而不足以敌直奔之势,从小肠入胃,糟粕随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则救肾;非正治则逆治。”若病急起,属实火,便秘腹痛者,可攻下,用承气汤类。若久病体虚脉虚者,宜补养胃肾,可用救肾安逆汤加减。
-
太阳表虚证
太阳表虚证为病证名,太阳经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
治法
概述: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指以治疗原则为指导,针对不同病证采用的具体治疗方法与手段。如药物、针灸、导引、气功、推拿、外敷、手术、心理治疗等各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在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精神而确立的治病方法,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泻、活血祛瘀、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正治、反治等。
-
伤寒贯珠集
概述:《伤寒贯珠集》为伤寒著作。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以伤寒治则为纲,类列原文。2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5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7论少阴诸法,少阴脉证及清、下、温法,生死法等;卷8论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温法、病禁、简误、瘥后诸病等法。
-
亟
亟㈠音气(qì)。《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素问·疏五过论》:“粗工治之,数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王冰注:“数刺阴阳经脉,气夺病甚,故身体解散而不用,四支废运而转筋,如是故知死日有期。”
-
结节性皮肤狼疮粘蛋白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该病初诊平均年龄为35.8岁,与普通SLE相比,本病较多发于中年男性。2、病理变化真皮全层和部分皮下脂肪组织见弥漫性粘蛋白性水肿。胶原纤维束不同程度分离,以透明质酸为主的酸性粘多糖大量堆积。应与粘液水肿性苔藓和限局性结节性粘液水肿鉴别,一般从临床表现及LE检查结果鉴别不难。
-
非线性关系
同时,作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可逆的。非线性关系是比线性关系更普遍、更深刻的关系。中医所论正邪关系,阴阳之间互根、互生、互用、互制关系,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方剂的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关系,以及寒热、虚实、表里、藏象、开窍、标本,亢承、正治反治、异治同治等等,都是典型的非线性关系。
-
回阴散痉汤
处方:巴戟天5钱,茯苓1两,山药5钱,防风5分,炒栀子1钱,白芍5钱,当归3钱,白术1两,甘草1钱。功能主治:厥阴痉症。讵知汗发亡阳,阳气尽从外泄,肾中已无真火,单用寒凉以祛热,则脾胃不胜其寒矣。巴戟天温肾不至大热,肾温而阳回,肝清而阴足,阴阳和合,内之下气既固,风热湿之外邪不必攻而自破,况原有攻之者乎。
-
从治
从治为治法。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
-
正
正气为人体功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别行的正经·正:正指别行的正经,即十二经别。指十二经脉之正经,以别于支络。《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王冰注:“阴病阳不病。
-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为伤寒著作。沈氏于《伤寒论》注家中,比较推崇方有执、喻嘉言,认为《伤寒论》中所谈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该于风伤卫”(见自序)。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将六经篇目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均另立篇名,“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之于前;
-
西塘感证
《西塘感证》为书名。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六经分证,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立论本于《医学纲目》和《证治准绳》,而又参以高鼓峰、吕用晦二家学术经验。后辑入《医宗己任编》中。
-
二百味花草膏
《医说》卷四引《癸志》:二百味花草膏:别名:二百花草膏处方:羯羊胆(去其中脂)。各家论述:1.《医方考》:内热则睑赤,肝热则出泣,微热则痒,热盛则痛,或痛或痒,皆火之故也。2.《医方集解》:此足少阳、厥阴药也。临床应用:烂缘血风:福州人病目,两睑间赤湿流泪,或痛或痒,昼不能视物,夜不可近灯光,兀兀痴坐。
-
茯苓燥湿汤
别名:茯苓泻湿汤、茯苓泄湿汤处方:白术2分,人参2分,甘草(炒)2分,枳壳(麸炒)2分,茯苓2分,蔓荆子2分,薄荷2分,苍术3分,前胡3分,独活3分,川芎3分半,羌活3分半,柴胡4分,泽泻1分半。功能主治:疳毒眼。夫寒暑饮食不节,皆能伤动脾胃,脾胃者,阴阳之会元也,故清阳下而不升,浊阴上而不降。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方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别名:四逆加猪胆汤、四逆加猪胆汁汤组成:甘草2两(炙),干姜3两(强人可4两),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猪胆汁半合(无猪胆,以羊胆代之)。功效:回阳救阴。一方面仍用通脉扶阳,一面重加胆汁益阴。就阳方面解说,为激发阴气,以为藏起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