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鸠尾
指胸骨剑突。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𩩲骬
指胸骨剑突。《释骨》:“蔽心者曰 骬、曰鸠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神府
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神府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𩩲𩨗
骨名·𩩲骭:𩩲骭同𩩲骬、𩩲𩨗,指蔽心骨(胸骨剑突)。《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寸。”张志聪注:“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张景岳注:“鸠尾,蔽心骨也。”经穴别名·𩩲骭:𩩲骭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
-
𩩲骭
骨名·𩩲骭:𩩲骭同𩩲骬、𩩲𩨗,指蔽心骨(胸骨剑突)。《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寸。”张志聪注:“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张景岳注:“鸠尾,蔽心骨也。”经穴别名·𩩲骭:𩩲骭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
-
尾翳
概述:尾翳为经穴别名,即鸠尾。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尾翳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臆前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的取法臆前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任脉
会阴(冲、督脉会),曲骨(足厥阴会),中极(足三阴会),关元(足三阴会),石门(丹田),气海,阴交(冲脉会),神阙,水分,下脘(足太阴会),建里,中脘(足阳明、手太阳会),上脘(足阳明、手太阳会),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阴维会),廉泉(阴维会),承浆(会足阳明)。
-
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表上肢里手太阴列缺手少阴通里手厥阴内关表手阳明偏历手太阳支正手少阳外关下肢里足太阴公孙足少阴大钟足厥阴蠡沟表足阳明丰隆足太阳飞扬足少阳光明躯干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十五络穴的作用:络穴,具有主治表里两经病证的作用。
-
龙头
概述:龙头:1.经外奇穴名;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
-
任脉之别
任脉之别即任脉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鸠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瘙痒”。参见任脉之别:任脉络为十五络脉之一。为任脉的别出络脉。本络脉发生病变,实证为腹皮痛;虚证则为腹皮瘙痒。
-
任脉络
任脉络为十五络脉之一。任脉络即任脉络脉。为任脉的别出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鸠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瘙痒。”本络脉发生病变,实证为腹皮痛;虚证则为腹皮瘙痒。均可取本经络穴鸠尾治疗。
-
尾陊
尾陊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现代研究: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及脑循环;
-
骭鹃
骭鹃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现代研究: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及脑循环;
-
𩩲𩩲
^^为鸠尾之别名。《经穴汇解》云见《针灸聚英》。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
-
络穴
概述:络穴为经穴分类名。后《类经图翼》加入胃之大络虚里而为十六络穴。络穴表:十五络穴表上肢里手太阴列缺手少阴通里手厥阴内关表手阳明偏历手太阳支正手少阳外关下肢里足太阴公孙足少阴大钟足厥阴蠡沟表足阳明丰隆足太阳飞扬足少阳光明躯干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
任脉络脉
任脉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鸠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瘙痒”。
-
璇玑
璇玑穴主要治疗胸肺、咽喉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哮喘,支气管炎,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咳逆上气,喘息,水浆不下,小儿喉中鸣,呕吐,泄泻,支气管哮喘,食管痉挛,喉痹咽肿,胸胁之满,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痉挛等。
-
(骨曷)骬
(骨曷)骬①人体部位名。又称鸠尾、蔽骨。胸骨剑突部。《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②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鸠尾。见该条。
-
(骨曷)(骨亏)
(骨曷)(骨亏)胸骨剑突下部位,一名鸠尾。《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张景岳注:“(骨曷)(骨亏),一名鸠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灵枢·师传》》:“(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
任脉经络现象
典型任脉经络现象:付某女20岁1980年初诊任脉色素痣软痣自幼发病,沿任脉从龙门至鸠尾穴呈褐色带状皮损,两端有柔软之丘疹。用肉桂饼在中脘穴作隔药灸时,患者也出现了沿任脉走向的感传现象。压迫中庭穴后,中庭以上感传消失,胸部的紧迫感和呼吸困难也明显缓解,中庭以下的感传则不受影响。而气海以下的感传消失。
-
膏之原
膏之原十二原(穴)之一。即鸠尾。《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参见十二原穴条。
-
十二原
五脏阴经原(俞)穴,左右各五,共10个,加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称为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及《难经》均载十二经各有一原,称为十二原。十二经原穴表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十二原穴的作用: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于四肢部的腧穴。
-
心下悸
《伤寒溯源集》卷一:“所谓心下悸也,盖心之下,胃脘之上,鸠尾之间,气海之中,《黄帝内经灵枢》谓膻中为气之海也。”治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等方。指感觉心脏跳动不安,常伴有心慌的表现。心悸主要由阳气不足,阴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
-
旋机
旋机为穴名。见《备急千金要方》。璇玑为经穴名(XuánjīCV21)。出《针灸甲乙经》。仰卧或正坐仰靠取穴。有宽胸止咳,清咽利喉等作用。如胸胁支满、哮喘、支气管炎、喉痹、咽肿及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等。本穴配大椎、定喘、肺俞治哮喘;配合谷、鸠尾治咽炎。一般沿皮刺0.3~
-
歧骨
歧骨为骨骼部位名。指两骨末端互相交合的部分,状如分枝,故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指的是第一和第二掌骨内。《外台秘要》卷十三:“可从胸前两歧骨下量取一寸,即当鸠尾。”指的是左右两肋弓与胸骨体相连所形成的胸骨下角处。
-
腹正中线
腹正中线经穴定位线。当任脉经过处。分布有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各穴。
-
加味将军汤
处方:犀牛角2钱,羚羊角2钱,真锦纹川军4两。功能主治:狂病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或妄见妄言,或打人骂人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病者既1日不食,饮完此酒,必大醉思睡,任其睡去,不可惊动。如觉有不爽之处,可取鸠尾、中脘针之,留5小时乃出针,针后服清镇丹1剂。摘录:《医学探骊集》卷五
-
药蛋滚穴法
药蛋滚穴法是用鸡蛋在病人身体的一定穴位来回滚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操作方法1.热滚法取煮制好的鸡蛋1枚,趁热于病人头、额、颈、胸、背、四肢、手足心等部以及穴位反复滚动热熨。麻疹鸡蛋透疹方(福建中医药1963;功能清热透疹。疔疮鸡蛋冷滚法(《中国民间疗法》)生鸡蛋数枚,冷水洗净,于患部反复滚动。
-
大灸法
大灸法是用艾炷在背部、腹部等广泛区域内施灸的方法。次灸腹部,患者仰卧,置放咸萝卜片时先以膻中穴为中心置放9片的大方形,鸠尾至神阙穴之间置放6片,神阙至曲骨之间置放5片,并在腹部沿正中线的两侧各放置2行,于各片上点火施灸,操作同背部。灸毕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出血,针刺三阴交以泻火气。
-
经门四花经
经门四花经为外奇穴名。出《医学入门》。参见四花: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其位置约当第七、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亦即膈俞、胆俞两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一般艾炷灸3~
-
旋玑
旋玑为穴名。见《太平圣惠方》。璇玑为经穴名(XuánjīCV21)。出《针灸甲乙经》。仰卧或正坐仰靠取穴。有宽胸止咳,清咽利喉等作用。如胸胁支满、哮喘、支气管炎、喉痹、咽肿及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等。本穴配大椎、定喘、肺俞治哮喘;配合谷、鸠尾治咽炎。一般沿皮刺0.3~
-
心蔽骨
心蔽骨即蔽心骨。为骨骼名。即鸠尾骨。又名蔽心骨、𩩲𩨗、心坎骨、护心软骨。即胸骨剑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间。”
-
心坎骨
又名鸠尾骨。《伤科汇纂》:“心骨一片,状如钱大,即心坎骨也。”又名蔽心骨、 、心坎骨、护心软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间。”
-
侠
侠为经络学用字。通“挟”、“夹”。《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脐广三寸各三,下脐二寸侠之各三…”
-
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出《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原穴名称见下表: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腹皮痛
腹皮痛证名。指腹部浅表皮肤痛。《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灵枢注证发微》:“邪气有余,则腹皮痛。”参见腹痛条。
-
蔽骨
蔽骨即𩩲骬。𩩲骬为骨骼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指胸骨剑突。《释骨》:“蔽心者曰𩩲骬、曰鸠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
-
手厥阴经络现象
典型手厥阴经络现象:王某男26岁1981年初诊心包经皮脂腺囊肿病期八年,圆形囊肿性皮损,从腋窝至内关穴沿心包经呈带状播散。3.对102名冠心患者针刺内关穴后,有53人出现了感传,感传线大多可达曲泽穴,少数可达天泉穴或心前区。在另55名无感传的受试者,同位素仅在注射穴周围均匀弥散,无循经迁徙的迹象。
-
灸哮
灸哮经外穴名。《针灸聚英·杂病歌》:“哮…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灸哮。在背部,以绳环颈下垂至胸骨剑突尖,环转向背,绳之中点平喉结,绳端着脊骨中处是穴。主治哮喘,咳嗽,及支气管炎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膏
概述:膏:1.人体部位名;3.用脂肪涂擦,起润泽的作用;心下的部位·膏:膏指心下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张介宾曰:“膏,脂膏也。”中药剂型之一·膏:膏指中药剂型之一。
-
四华
四华为经外奇穴名。即四花穴。出《外台秘要》。其位置约当第七、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亦即膈俞、胆俞两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一般艾炷灸3~
-
腹脉法
腹脉法指腹部取穴的方法。《素问·气府论》:“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
四花
概述: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自《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崔氏别录》)。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功能主治: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刺灸法:艾炷灸7~
-
六畜痫证候
六畜痫证候为痫病发作时的六种证候。出《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马痫,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风府、脐中;牛痫,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大椎;羊痫,喜扬目吐舌,灸椎上;猪痫,喜吐沫,灸完骨两旁;犬痫,手屈拳挛,灸两手心;鸡痫,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