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手法
针刺的操作方法:针刺手法指针刺时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包括进针、运针和出针。方法《难经》后世医家补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泻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针刺深浅法:依荣卫分深浅《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
-
盘法
概述:盘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在龙虎升降法中用此。《针灸问对》又规定了每次盘转的次数,并以左右区分补泻,谓:“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本法多用于腹部或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有促使针下得气的作用。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摇法。
-
掐法
概述:掐法:1.针刺手法名;以指甲进行按压经络穴位的方法。明·方贤《奇效良方·针灸门》:“掐者,凡下针于所部分经络,用手上下掐抹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止。”用力较重而刺激面积较小,为开窍解痉的强刺激手法。《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舒也。”
-
导气法
概述:导气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是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
-
退法
概述:退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目前退针的方法,宜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拔出。指方向向后或向下的平推法。如退六府即推六府法。
-
摇法
《针灸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握腕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在拔伸牵引下从前下至前上至后上至后下方的大幅度环转摇动肩关节。颈部摇法的作用与应用:颈部摇法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压迫的作用。
-
刮法
概述:刮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用指甲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医学入门》:“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保赤推拿法》:“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或用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象牙板、玻璃棒或圆针等辅助工具,以代替手指在体表上进行推动。
-
排针
概述:排针:1.针刺手法名;针刺手法名·排针:排针为针刺手法名,即出针。《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荥,复以吸排针也。”排是排除的意思。《类经》注:“排,除去也。即候吸引针之谓。”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排针:排针指较为密集而排列成行的多针刺法。
-
提法
概述:提法:1.针刺手法名;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推拿手法名·提法:提法为推拿手法名,正骨八法之一。常用在拿法或捏法的操作过程中,以加强手法的刺激强度。
-
青龙摆尾
概述:青龙摆尾:1.针刺手法名;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若针后觉针下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之故,须用泻法,先去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两臂前平举,掌心朝下,两手掌向内外徐徐摆动。
-
飞法
概述:飞法:1.针刺手法;指针刺后,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的催气方法。进针后,右手大指、食指捻针时,把食指向前连搓三下,放开手指,因称之为“飞”,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故近世对一退三飞、一飞三退,通常理解为一退三进、一进三退。
-
凤凰展翅
概述:凤凰展翅:1.针刺手法名;2.小儿推拿方法;3.练功方法。出明·徐凤《金针赋》。见《针灸大成》卷四:“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凰展翅状。出《小儿推拿广意》。
-
按法
概述:按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医学入门》:“按者,插也。”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推拿手法名·按法:按法又名抑法。按法临床应用: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
龙虎升腾
概述:龙虎升腾:1.针刺手法名;2.龙虎升降法。出《针灸问对》。龙虎,指左右捻转;即先用右手大指向前捻针,进穴后,再用左手大指向前捻针,得气后又向左向右转针,并用下按上提动作,使气行。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飞经走气
概述:飞经走气:1.针刺术语;小儿推拿方法。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
接气通经
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其法依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所记载的经脉长度,结合《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说法,定出各经的呼吸次数。《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
-
纳气法
针刺手法名·纳气法:纳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出《金针赋》:“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先用紧按慢提九数或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头斜对病痛处,使气上行,随后将针直起,向下按纳,不使气回流。治小儿虚脱,上气喘息,真气浮散,不得归元者。
-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为书名。明·吴崑撰。①神照集:论述经脉、腧穴、骨度等,并附图解。③尊经集:引用《内经》原文,讲述九针、候气、见气、取气、置气等针刺手法。卷一《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二《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五腧穴),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
-
度
概述:度:1.针刺手法中完成一个周程;2.层次的意思;3.度量、测量。如烧山火手法,在天、人、地三部各行重插轻提9次以后,一次提至天部,即称一度。如《循经考穴编》:刺肩井“须三度停针到穴,方无晕针之患”。《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
苍龙摆尾
概述:苍龙摆尾:1.小儿推拿方法名;2.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若针后觉针下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之故,须用泻法,先去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
-
通经接气
概述:通经接气为刺法用语。参见接气通经: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六呼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其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
针解法
针解法为针刺手法名。明·方贤《奇效良方·针灸门》:“针解法:凡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针头按住少时,其气自然行也。此即赤风摇头之法。”这是以左手按压针刺远端部位以促使经气向特定方向感传的方法。
-
针害
指因针刺治疗不当而使患者组织或器官受到伤害。《灵枢·九针十二原》:“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故针刺时,除选择适宜而质优的针具外,对重要血管神经及脏器附近的穴位,应特别注意针刺手法,避免进针过深,刺激过重,防生意外。
-
金针赋
《金针赋》为针灸歌赋名。首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全名《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主要以歌赋形式论述取穴方法、针刺手法等。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其中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针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
透天凉
透天凉为针刺手法名。根据上述原则,近年来,国内多用的术式是:爪切速刺,随吸气后缓缓进针一次,到地部,得气(麻感)后捻转或紧提慢按(用六阴数),再将针提至人部依前法施术,最后将针提到天部仍用前法施术,稍停针,急速出针不闭针孔。有泻阳退热之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温疟、骨蒸劳热等一切阳盛之症。
-
提气法
提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其法施术时先用提插法,若邪气壅滞,荣卫不行而致者,应先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以泻邪气;如因经气不足,荣卫失调而致者,应先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补充其原气,待邪实已去,真气大至,手不感觉沉满之时,即一面微微捻针使经气运行加速,一面轻轻将针上提,荣卫之气聚集针下,荣行卫布,冷麻之症自除。
-
提插补泻
提插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lifting-thrustingneedle)为针刺手法名。首见于《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以反复紧提慢按(重提轻插)为泻法。《金针赋》:“插针为热,提针为寒。”一般来说,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
三进一退
三进一退为针刺手法名。见《针灸大成》。指先按浅、中、深次序分层进针,然后一次提至皮下的针刺方法。操作时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烧山火”等补法中用此。其法与一进三退的泻法相对,即把预定针刺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将针逐步由天部、人部,进到地部,并一次退针直到天部的针刺方法。
-
任作田
任作田(1886~对针灸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后转至延安参加革命,热心传授医术。创办延安针灸疗病所,传授针灸技术,对发展解放区的人民卫生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医疗工作中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曾被评为“中西医合作模范”。著有《针术》一文,对针刺手法有独到的见解。
-
平针法
平针法为针刺手法名。指进针后达到得气后不分补泻的方法。《医经小学》卷五针法歌:“先说平针法…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浅)部,停针再至人(中);次提针向病(病痛部),针退天地人(即深浅中三部)。”本法适应于不虚不实和虚实难分的疾病。近人亦有称为平补平泻法或调和法。
-
平补平泻
概述:平补平泻(even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uniform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为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的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即对阴阳不平的病症,只要采用上提下插的补泻法达到经气调和即可,无需大补大泻。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平补平泻:平补平泻指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补泻方法)。类似古代的导气法、平针法。
-
努法
努法为针刺手法名。指入针得气后,用大指、食指捏住针头,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以使气行的办法。具有行气的作用,在龙虎升腾法中用之。《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努之”,指在行针之前,用手指弹动穴部促使气血充盛。
-
捻转法
指以大指和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作前后转动。施行捻转法时,应注意勿过度单向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参见捻法:捻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
龙虎交战
龙虎交战为针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金针赋》。即以捻转结合九六数组成。在手三阴、足三阳、督脉这七条经脉上取穴时,先右捻六下,行泻法后,再左转九下,行补法,如此一补一泻,一龙—虎交替施针,故名龙虎战。也可分三部施术。有疏通经气的作用,适用于疼痛性疾患。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留气法
留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聚英》称“流气”。其法先运针内入七分,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并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微微退到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用以破气散结。《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癓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
李培卿
李培卿为近代针灸家。上海嘉定人。字怀德,上海人。后徙居嘉定县。于22岁时以陈慕兰为师,钻研《内经》、金元四大家之说,针灸术并尊窦汉卿、杨继洲等家。又好用长针,中年重用温针,并提出于夏季伏天施针灸治法,发明“伏针”、“伏灸”术。由其后代整理之《针灸科李培卿学术经验》,概述其学术成就。
-
进气法
进气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称作“运气法”。其法先直刺,行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斜对病痛处,行气后,让患者吸气五、七口,以助运气。《金针赋》:“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针,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
进法
进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意指应结合男女、肥瘦、四时等因素以掌握进针深浅,并适当捻转以达到气至。
-
间歇运针
间歇运针针灸学名词。指针刺得气后每隔一定时间断续地给予捻转或提插等操作,使患者的针感得到保持或加强的针刺手法。每次运针或间时间隔可视病情而定。
-
黄竹斋
黄竹斋为现代针灸家。针刺手法以强刺为主,有一定特点。建国后历任西北医学院(现西安医科大学)中医科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1926年)、《伤寒杂病论汇通》十六卷(1949年)、《针灸经穴图考》八卷及其它著作五十余种。
-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与基本手法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出《针经指南》。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针灸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发针
出针·发针:发针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浅刺而疾发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瘠,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意指针刺深度较浅而很快出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
-
饿马摇铃
饿马摇铃为针刺手法名。与凤凰展翅对称。见《针灸大成·卷四》:“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即转针时以大指向前为主,缓缓捻转,如饿马无力,故名。大指向前使针向左转,故属补法。
-
调和法
调和法针刺手法之一。指针刺中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即平补平泻。参见该条②
-
捣针法
捣针法即提插法的一种。参见提插法:提插法为针刺手法名。指进针后将针上提或下插的动作。提插的幅度一般不宜过大,但轻重快慢,则应根据病情虚实而有区别。补法以插为主,重插轻提(紧按慢提);泻法以提为主,重提轻插(紧提慢按)。大幅度的反复紧按称捣针法,轻微有节律的捣动称为雀啄法。
-
抽添法
抽添法为针刺手法名。与纳气法类似。即先紧按慢提九数,得气后,慢慢转换针向,多用提按(或当呼气时按纳,吸气时上提),使气到病痛部位再直起针向下按纳。用于瘫痪、半身不遂等症。《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
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为针刺手法名。由提插、捻转法结合而成。操作时进针后先深入地部,再提至天部,待针得气自摇后,再插入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一捻一放,如凤凰冲风摆翅之状。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展翅状。
-
赤凤摇头
赤凤摇头①小儿推拿方法名。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摇(月斗)肘。有通关顺气,补脾和血等作用。或捧住小儿头部耳前上方处,轻轻摇动。用于治疗惊风。见《小儿按摩经》。或摇动小儿的拇指。有健脾等作用。见《秘传推拿妙诀》。②针刺手法别称。即白虎摇头。
-
苍龟探穴
苍龟探穴为针刺手法名。飞经走气四法之一,与赤凤迎源对称。是以徐疾法和针向行气法结合而成。《针灸问对》:“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其法:进针得气后,向上下左右四方斜刺,每方均由浅入深,按浅、中、深三层作三进一退的“钻剔”动作,犹如龟入土,有通行经脉的作用。
-
白虎摇头
白虎摇头为针刺手法。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与青龙摆尾相对。明·徐凤《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又名赤风摇头。其法:进针到适当深度,作左右摇动。后提针右转,一吸一摇。有行血(荣气)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血瘀之症。白虎摇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