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清浊
概述:阴阳清浊:1.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2.《灵枢经》篇名。“清”,指吸入自然界之气。清气与浊气各有其性质和功能,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本篇以人体十二经脉与地面的河流相比较,河流有清浊,人体的经脉(阴经和阳经)受气亦有清浊之分。
-
中恶霍乱
《圣济总录·霍乱门》:“中恶霍乱者,客邪内干,正气暴乱,使胃中食物不化,气道否结,不得宣通,令人心腹卒痛,吐利烦闷,甚则精神冒昧,靡所知识。”治用十香丸、丹砂丸、桃枝汤等。俗称触恶。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吐利
上吐下利,躁扰烦乱乃谓之霍乱,其与但称吐利者有异也。宜理中汤;《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受气
受气①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②吸收天空之清气。《灵枢·阴阳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
清浊
清浊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以了解疾病的阴阳属性。《望诊遵经》:“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人阴;
-
乱气
乱气病证名。①气机紊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互相干扰。《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气血逆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逆四时而生乱气。”
-
触恶
《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医学入门》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
-
胃主降浊
胃主降浊为胃的功能之一。浊,指饮食水谷。食物经胃腐熟之后,必须下行进入小肠而进一步消化吸收。这种下行,是赖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实现的,因称。《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受谷者浊。”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依靠胃气的作用而下降到肠道,与脾主升清的功能有相反相成的作用。胃以降为和,如胃气不降,则发生病变。
-
加减白术散
《古今医鉴》卷十二:加减白术散:处方:香薷、陈皮、厚朴、苍术、乌药、砂仁、藿香、干葛、竹茹、木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猪苓、泽泻。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加减白术散:处方:葛根2钱,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木香5分,知母5分,黄柏5分,甘草5分,五味子9粒。或消谷善饥者。
-
吊脚痧
吊脚痧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症见突然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风气霍乱
风气霍乱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