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温热论
《广温热论》即《广温疫论》。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卷三列里证证候41条;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
-
广温疫论
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
-
温病食复
概述:温病食复(recurrentwarmdiseasecausedbyimproperdiet)是指温病初愈,因饮食失调而复发。治疗:《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安神养血汤主之。实则主以仲景枳实栀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分类:劳复中又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
-
伤寒食复
概述:伤寒食复(recurrentexogenouscolddiseasecausedbyimproperdiet)是指伤寒病初愈,因饮食而复发。治疗:《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实则主以仲景枳实栀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分类:劳复中又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
-
温病劳复
见《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复则诸症复起,惟脉不沉实为辨。安神养血汤主之。实则主以仲景枳实栀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如兼头痛恶寒,加薄荷、葱白;如兼寒热,寒多加羌活、紫苏;劳复的分类:劳复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
-
晚发
伏气温病的别称。《时病论·晚发》:“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之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病也。”②夏受暑湿,留伏至秋冬而发的温热病。《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发于处暑以后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
-
战汗
战汗为症状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发生战栗,继而全身出汗。《温疫论补注·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
伤寒劳复
概述:伤寒劳复(recurrentexogenouscolddiseasecausedbyoverstrain)是指伤寒病初愈,因劳累而复发。治疗:《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实则主以仲景枳实栀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分类:劳复中又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
-
食复
概述:食复(recurrencecausedbydietaryirregularity)为病机。辨证论治:《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食复,温热瘥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其症仍发热头痛,烦闷不纳。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山楂肉、麦芽、连翘、莱菔子等凉疏之;腹痛不大便者,加生锦纹。”
-
加减普济消毒饮
主治温毒痄腮及发颐。初起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正赤;主治风热邪毒上壅耳窍。摘录:何任方《医学探骊集》卷四方之加减普济消毒饮:处方:荆芥穗3钱,酒黄芩4钱,马勃3钱,苍术4钱,山栀子3钱,升麻2钱,鼠粘子3钱,桔梗2钱,薄荷3钱,连翘3钱,紫花地丁3钱,独活4钱,甘草2钱。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内经难字音义
《内经难字音义》为《世补斋医书》系列丛书之一。清·陆懋修撰。刊于1884年。包括《重订傅青主女科》3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5卷,《重订绮石理虚元鉴》5卷,《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12卷(原书6卷,另6卷包括王氏所撰《伤寒论附余》2卷,《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回澜说》、《时节气候决病法》各1卷)。
-
内经遗篇病释
《内经遗篇病释》为《世补斋医书》系列丛书之一。清·陆懋修撰。刊于1884年。包括《重订傅青主女科》3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5卷,《重订绮石理虚元鉴》5卷,《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12卷(原书6卷,另6卷包括王氏所撰《伤寒论附余》2卷,《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回澜说》、《时节气候决病法》各1卷)。
-
阴虚劳复
概述:阴虚劳复为劳复证之一。辨证论治:《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阴虚劳复者,由温热伤阴,肾液已亏,稍加劳动,微挟风寒,其病复作,症仍头痛发热恶风,舌燥口渴,六脉浮数无力者,此真阴虚劳复也,宜七味葱白汤,清润而微汗之,或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葱白之类,滋养阴液以汗之;
-
世补斋医书
《世补斋医书》为中医学丛书。续集为陆氏校刊的医书,共4种,25卷。包括《重订傅青主女科》3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5卷,《重订绮石理虚元鉴》5卷,《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12卷(原书6卷,另6卷包括王氏所撰《伤寒论附余》2卷,《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回澜说》、《时节气候决病法》各1卷)。
-
色复
劳复证之一。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胁痛,小腹里急绞痛,憎寒发热,或阴火上冲,头面烘热,胸中烦闷是也。若小腹急痛,脉沉足冷,则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调服,外用吴茱萸五钱,食盐二两,拌炒热熨小腹。”《医宗金鉴》卷三十七:“房劳复与阴阳易,二病情异证则同,病后犯色复自病,病传不病易之名。”
-
冷温
冷温病名。①又名春温伤寒、客寒包火。即指张仲景《伤寒论》所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病证。②温热病伏邪兼寒者。其证初起一二日必有头痛、发热、身痛、恶寒诸表证,又有烦躁、口苦、口臭之内热证。治热遗寒,复有呕、利、厥之忧(见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证疗法》)。
-
何炳元
何炳元(1861-1929年)近代医学家。世医出身,先习儒,为痒生。又尝深研西医译著,汲其所长。先后行医五十余年,诊务之余,参加社会活动,又勤于著述。著有二十余种医著,其中如《湿温时疫治疗法》、《内经存真》、《全体总论》、《何氏医论》等均具代表性。另又重订一些古代医著如《重订广温热论》、《通俗伤寒论》。
-
房劳复
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胁痛,小腹里急绞痛,憎寒发热,或阴火上冲,头面烘热,胸中烦闷是也。若小腹急痛,脉沉足冷,则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调服,外用吴茱萸五钱,食盐二两,拌炒热熨小腹。”《医宗金鉴》卷三十七:“房劳复与阴阳易,二病情异证则同,病后犯色复自病,病传不病易之名。”
-
戴天章
戴天章清代医家。字麟郊,号北山,江苏上元县人。初习儒,精读诸子百家,于格物致知之学,亦无不涉猎,天文、历算,悉皆探索,尤精研医理,活人颇众,医德高尚。其所著《广瘟疫论》,又名《广温热论》,并有《佛崖验方》等,现有刊本行世。另撰《咳论注》、《疟论注》等,未见行世。
-
鼻如烟煤
鼻如烟煤证名。指鼻孔色黑如烟煤状。戴天章谓:“温证鼻如烟煤者,邪热燥热也。”(见陆懋修《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多见于重证温热、温疫、温毒病。
-
绛矾丸
《重订广温热沦》卷二:绛矾丸:处方:皂矾15克(面裹烧红)杜苍术15克真川朴24克广皮18克炒焦甘草9克制法:煮红枣肉为小丸,姜半夏粉30克为衣。湿热黄胖,脱力劳伤,腹胀肠红,食积痞块,腿足浮肿,小便不利。用法用量:黄病绛矾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米汤泛为丸,如梧桐子大。
-
十全苦寒救补汤
概述:十全苦寒救补汤出自《重订广温热论》卷二引梁玉瑜方。组成为生石膏八钱,黄芩、知母各六钱,大黄、芒硝、黄连各三钱,犀角二钱,厚朴一钱,枳实一钱半,黄柏四钱。水煎频服。十全苦寒救补汤处方:生石膏8钱,青子芩6钱,生绵纹3钱,川连2钱,白犀角2钱,真朴1钱,小枳实1钱半,芒消3钱,生川柏4钱,白知母6钱。
-
伏暑晚发
《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至于秋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气,与湿气蕴伏膜原,至秋后而发者是也。《时病论·晚发》:“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病也。”2.指夏受暑湿,留伏至秋冬而发的温热病。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
-
温毒发斑
《重订广温热论》:“温毒发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脉浮沉俱盛,壮热烦躁,起卧不安;外或头面红肿,咽喉红肿,吐脓血,面赤如锦纹,身痛如被杖;内则烦闷呕逆,腹痛狂乱,躁渴,或狂言下利。治法惟紫草承气汤、拔萃犀角地黄汤二方合用,加金汁、皂角刺最效。参见温毒、温疫、温疫发斑、时疫发斑等条。
-
热毒
时毒指温热病之兼毒者,包括温毒痄腮及发颐,温毒发斑,温毒喉痧等。病邪名·热毒:热毒为病邪名,又称“火毒”。《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五》:“凡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蓄浊恶热毒之气。亦有阳毒发癍者。但色重者热深,色轻红者热浅。”
-
陆懋修
陆懋修清代医家。著成《世补斋医书》,包括《文集》、《不谢方》、《伤寒论阳明病释》、《内经运气病释》、《内经运气表》、《内经难字音义》。且重订及校正《傅青主女科》、《广温热论》、《理虚元鉴》、《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合为《世补斋医书续集》。
-
气虚劳复
概述:气虚劳复为病证名。若正气虽虚,尚有余热未清,其人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竹叶石膏汤加姜汁主之,或陈氏六神汤加银柴胡、地骨皮亦佳。”见《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实则主以仲景枳实栀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劳复的分类:劳复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