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面
头面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位于额部正中线,当眉间至前发际连线的上、中1/3交界点。计1穴。主治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亦为头面部手术的针麻用穴。一般以沿皮刺0.3~0.5寸,多用电针方法刺激。
-
诸阳之会
因在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脉以及督脉、阳维脉、阳蹻脉等均起止或行经头部;另外,头居身之最上,上为天属阳,人身阳气大会于此,故称头面部为诸阳之会。《备急千金要方》:“头者,诸阳之会也。”人体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面;《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
铁痧
铁痧病名。痧证而见头面四肢色黑如锅煤色者。《痧症全书》卷中:“铁痧,头面手足十指如锅煤色,不治,以血凝也,或用火酒擦身法,委中刺出紫黑血两茶杯,竟有立愈者。”参见痧、痧气条。
-
升麻加附子汤
《医方类聚》卷八十一引《卫生宝鉴》:别名:升麻附子汤组成:升麻1钱,葛根1钱,白芷7分,黄耆7分,甘草(炙)5分,草豆蔻仁5分,人参5分,黑附(炮)7分,益智3分。主治:面寒。此胃气虚经络之气亦虚,不能上达头面,故大恶风寒,先以附子理中丸数服,而温其中气,次以升麻加附子汤,行其经络。
-
豆蛤散
处方:黄柏末1两,枯矾2钱,铜绿2钱,烟膏3钱,金佗僧3钱,蛤粉8钱,青黛3钱,生石膏1两,黄豆炭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大人、小儿头面破烂流水,黄水疮水至处即烂,或结厚靥;并治腿足血风疮。用法用量:头面部用白蜜或米醋和敷,腿足用老桐油调敷。摘录:《青囊立效秘方》卷二
-
蒋氏化毒丹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蒋氏化毒丹:处方:犀角黄连桔梗元参薄荷叶甘草(生)大黄(生)各30克青黛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炼白蜜为丸,每丸重1.8克。功能主治:治孕妇过食辛热之物,热毒凝结,蕴于胞中,以致小儿初生,头面肢体赤如丹涂,热盛便秘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灯心汤化服。
-
炷
炷亦作疰,即艾炷。艾灸的计量单位。《外台秘要》:“宜灸膝眼七炷。”艾炷是以艾绒搓捏成的圆锥状物称之。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闷瘄
闷瘄(cù醋)病证名。指麻疹闭表,疹难透出。《麻疹阐注》:“闷瘄之症,有热五六日而不出者;有身上微影而头面胸背俱无者;有形迹在内而外不见形者;有皮肤隐隐紫赤者;有红紫遍身紫黑成块者。”临床分风闭、火闭、食闭、痰闭四证。
-
艾团
艾团即艾炷。《银海精微》:“其夹肉处用小艾团三个,不可多灸。”艾炷是指以艾绒搓捏成的圆锥状物称之。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化毒救生丹
处方:生甘草5钱,金银花8两,玄参3两,蒲公英3两,天花粉3钱。患者五天前于左肘部生一小疙瘩作痒,骤然发红,剧痛而肿,就诊前一天已累及手腕部,肿胀疼痛,同时伴有心慌,恶心烦躁,头痛头晕,纳食不香,大便尚可。处方:金银花五钱,连翘三钱,菊花三钱,公英五钱,黄芩三钱,瓜蒌一两,生地三钱,甘草三钱。
-
艾炷
艾炷(moxacone)是由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艾丸
艾丸指以艾绒团聚做成的丸状物,可供灸用,与艾炷似。《肘后备急方》治卒得惊邪恍惚方:“令艾丸在穴上各七壮。”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白屑风·脾胃湿热证
定义:白屑风·脾胃湿热证(white-scaledwind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instomachandspleen)是指脾胃湿热,蕴于头面,以头面油腻性白屑,自觉瘙痒,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白屑风证候。由于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血燥,肌肤失养所致。
-
大熟
大熟见生熟条。熟,指多灸和火力较旺,又分小熟和大熟。《千金·灸例》:“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一般的情况,凡是初病体质强壮的,或腰背腹部灸之宜熟;久病体质虚弱,或头面、四肢末端灸之宜生。当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
-
生熟
生熟为灸法术语。熟,指多灸和火力较旺,又分小熟和大熟。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久病体质虚弱,或头面、四肢末端灸之宜生。当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备急千金要方》:“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其腰脊欲须少生。《外台秘要》:“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
-
癞疥疮
疥疮是由疥璊(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在其中产卵、活动,引起好发部位发生丘皰疹或小水皰,伴有奇痒。以外用药物为主;2.对症状不典型者、继发湿疹样变、脓皰疮、毛囊炎、疖病等患者,或疑有挪威疥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2.好转:症状体征好转,皮损由多变少;
-
铜痧
痧证而见全身头面眼珠色如姜黄者。因脾胃湿热所致。《痧疟全书》卷中:“铜痧,浑身上下头面眼珠,尽如姜黄色者,邪热攻乎脾胃,而土之本色现于外也。盖脾为阴脏,已土主燥;胃为阳腑,戊土主湿,一湿一燥,湿热熏蒸,如盦面状,状发黄也。”参见痧、痧气条。
-
传信散
处方:旋覆花头子3两,白茯苓3两,橘皮(去瓤)3两,桑白皮(锉,炒黄色)3两,犀角屑1两,紫苏茎2两,豉3合,生姜4两(切),大枣12枚(去核)。功能主治:毒风腰脚无力肿痛,腹胀心烦,气上冲咽喉,头面浮肿,呕逆。但又恐下气、破气的药太多,一味蛮攻,致伤元气,所以又加入姜、枣,以和中健胃,保护根本。
-
加减知母汤
处方:知母2钱,黄耆(去芦)1钱,白术1钱,羌活1钱,防风1钱,明天麻1钱,甘菊花1钱,山茱萸肉1钱,蔓荆子1钱,藁本1钱,川芎1钱,当归1钱,细辛5分,甘草5分。功能主治:游风证。用法用量:水2钟,煎至1钟,分2次温服,日3次。头面肿,加牛蒡子(炒,研)2钱。
-
恶中
又称中恶。病因病机:因冒犯不正之气所致。症状及治疗:《医宗必读·类中风》:“恶中,…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闭口紧,昏晕不知人。宜苏合香丸灌之,俟少醒,服调气平胃散。”《医学心悟·类中风》:“恶中,登冢入庙,冷屋栖迟,以致邪气相侵,卒然错语妄言,或头面青黯,昏不知人。
-
牛蒡解肌汤
概述:牛蒡解肌汤为方剂名,出自《疡科心得集·方汇》。组成: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栀子、牡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功能主治:功能疏风清热,凉血消肿。主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烂喉丹痧初起,脉紧弦数,恶寒头胀,肤红肌热,咽喉结痹肿腐,遍身斑疹隐隐。用法用量:水煎服。
-
头
中医学·头:头:1.人体部位;《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的经脉从手走向头部,足三阳的经脉是从头走向足部,手足三阳经皆会聚于头面,故称诸阳之会。《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通常指根类药材顶端及上部的根茎。
-
肺水·肺气虚寒证
肺水·肺气虚寒证(lungedema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lungqi)是指肺气不足,虚寒内生,以头面或四肢浮肿,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形寒畏冷,咳声无力,痰质清稀,舌淡,苔白,脉象虚细等为常见症的肺水证候。
-
奶麻·邪透肌肤证
奶麻·邪透肌肤证(roseolainfantumwithsyndromeofpathogendiffusingintomusclesandskin)又称奶麻出疹期,是指邪正相争,正胜邪却,以发热三四天后骤然热退,皮肤出现玫瑰红色癍丘疹,散在分布,也可融合,躯干部多,腰臀明显,头面及四肢远端较少,1~2天后疹消热退,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奶麻证候。
-
风疹·邪犯肺卫证
风疹·邪犯肺卫证(rubella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adinglung-defensephase)是指病毒侵袭肺卫,肺气不利,以发热恶风,喷嚏流涕,轻微咳嗽,皮疹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疹点稀疏细小,疹色淡红,一般2~
-
瑞竹堂经验方
主要内容:《瑞竹堂经验方》分为诸风、心气痛、疝气、积滞、痰饮、喘嗽、羡补、头面、口眼耳鼻、发齿、咽喉、杂治、疮肿、妇女、小儿共15门,采方310余首。但国内在清初时本书曾一度失传,故编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佚改编为五卷本,分为调补、消导、劳伤、遗浊、喘嗽等24门,另附补遗一卷,共180余方。
-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为外科著作。3为分治部,按照头面、颈项、背、腰、胸腹等身体部位分列各种外科疾病的证治、验案;卷4为不分部位的大毒与小疵(包括各种内痈、疔疮、流注、瘿瘤、金疮等全身性疾病)及小儿疮毒的证治。本书在外科辨证和治法方面均较详细。清代官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以此书为蓝本。
-
穴位电测定
穴位电测定从皮肤电现象研究穴位的特性。皮肤电阻测定多采用经穴测定仪进行,将一些电阻低而导电量较高的点称为“良导点”,其位置多数与穴位相符。皮肤电位测定,发现一些电位较高的点与内脏功能有一定关系,被称为“皮肤活动点”,其数量较穴位多,有的点与穴位相符。从导电量的高低可分析各经气血的盛衰现象。
-
锡饼
锡饼病证名。出《幼科全书》。指痘疮不依次起长,而一齐起发,遍身白色如锡饼形,头面浮肿的症状,属危症。但病人能食,大便坚,小便清利又无其他兼症者,宜清补解毒,用助脾快斑汤。
-
医方类聚
《医方类聚》医方著作。卷十三-六十三风寒暑湿及伤寒的证治;卷八十三-一百六十八为身形、脏腑、内科杂病证治及中恶、解毒、虫兽伤等;卷二百○六-二百三十八为妇产诸病证治;全书分类较细,资料丰富,并且大多辑录原文,保存了不少我国明以前失传医书,是一部大型的医学类书,有较高的学术文献和临床参考价值。
-
阳脉之海
在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诸阳经均与之交会,有统率阳经和调节一身阳气的作用,因称阳脉之海。《十四经发挥》:“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
-
寿世编
概述:《寿世编》:1.方书;2.《寿世青编》。未具撰人,顾奉璋序称:“青浦诸君子所辑”。首辑亟斋居士《达生篇》、毓兰居士《保婴篇》。以下分小儿、妇女、身体、头面等42门,每门详列病症,博收各科验方。清·尤乘辑。刊于1667年。本书重点辑录前人养生保健内容,末附《病后调理服食法》1卷。现存十多种清刻本并石印本。
-
良方集腋
《良方集腋》医方著作。二卷。(又有四卷本)。又名《良方集腋合璧》。清·谢元庆编集。刊于1842年。本书是民间验方汇编,全书分为头面、耳目、口鼻齿舌等32门,集录约400余方,选方颇精。现存十余种清刻本。
-
便易经验集
《便易经验集》医方著作。清·毛世洪辑。刊于1791年。本书集录作者试用有效单方,分为头面、眼目、耳鼻、喉口、胸膜、四肢,下部、二便、妇女、小儿、疮毒、癣疥、伤科以及中毒、奇病等19类。每类皆先述病证,然后选录方药,并多附以作者治愈的例证。现有初刻本等十种清刻本,《汇刊经验方》本。
-
色部
色部指脏腑及肢体分布于面部的色诊部位。分法很不一致。《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面部中央部位(自眉心至鼻端)分属五脏,六腑则分挟于两旁,其余头面、咽喉、四肢等各向上下内外依次排列。《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又以左颊配肝,右颊配肺,额以配心,颐以配肾,鼻居中央配脾。
-
龋脱
龋脱病名。系指因齿龋而牙齿脱落的病证。《仁斋直指方》:“手阳明之支脉入齿,壅则齿浮,虚则宣露,挟风则上攻头面,疳(匿^虫)则变成龋脱。”详见齿龋条。
-
千金十一穴歌
《千金十一穴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全》。歌曰:“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千金十一穴歌》较《天星十二穴歌》少承山、太冲、通里,而多一后溪。
-
肺黄
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肺黄者,眼目白色,头面微肿,鼻衄不止,多涕憎寒,遍身生赤粟子,壮热,腹胀胸满,上气。治用栝楼散,及瓜蒂末搐鼻出黄水等法。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肺黄,口干舌缩,目赤鼻出血…烦渴欲得饮水,及大便不利。”治用消渴汤等。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
齿间出血
齿间出血证名。又名齿龈、牙宣。风热乘虚袭于阳明,血因热妄行,证见齿间出血。《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
艾煎膏
处方:艾叶2两,醋1斤。制法:上将艾叶同醋于银锅内同煎数沸,滤去滓,慢火再熬成膏。功能主治:头面风热,小疮多痒少痛,黄汁出。用法用量:每用薄摊在衫纸上,贴患处,日1-2次。摘录:《御药院方》卷十
-
大葶苈丸
处方:葶苈1两1分(熬,研如泥),泽漆茎(熬)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甘遂3分,牵牛子3分,郁李仁(研)半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水肿,上气不得卧,头面身体悉肿。用法用量:每服5丸,稍加至7丸,以赤小豆饮及大麻子饮送下,1日2次。
-
大效香砂丸
处方:巴豆(生,出油,去皮)、生珠、乳香、细辛、当归(去苗)各等分,丁香少许,官桂少许(去皮),龙脑50文,麝香50文,槟榔少许。制法:上为末,以水浸蒸饼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头风眩晕,头面多汗,恶风,甚则头痛心烦闷,脉寸口洪大而长。额上汗出即愈。摘录:《博济》卷三
-
二冬二皮汤
处方:麦冬2两,天冬2两,地骨皮2两,丹皮2两。功能主治:滋水泻火。主头面肿痛,口渴心烦,一旦卒中,手足抽搐,言语不出,口眼喎斜。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二
-
海蛤索饼
处方:海蛤(捣研如面)1两,甘遂3分(为末,绢罗如面,用白面和作剂),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研)1两1分。功能主治:水气,头面浮肿,坐卧不安。如嗽,即加干枣30枚(劈破),同煮取1升,去滓,入前药和,如作索饼法煮令熟,看冷暖得所,空腹服食。须臾快利,小便甚多,勿怪。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八
-
黑豆饮子
处方:黑豆1合,小麦1合,蒲黄1合,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功能主治:产后赤白痢久不断,头面身体皆肿。用法用量:以水2大盏,煎至1盏2分,去滓,分温4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
椒目饮
处方:白术、秦艽、椒目、甘草、香薷、通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痢后虚肿,并头面浮肿,或身热。用法用量:每用1钱,以水1盏,煎取3分,去滓,食前服。注意:忌吃蠡鱼、鲤鱼,因二物皆能肿。摘录:《普济方》卷三八六
-
浸药酒
处方:紫苏3两,牛膝3两,丹参3两,生姜6两,生地黄3升,香豉3升,紫菀3两,防风4两,橘皮3两,大麻仁1升5合。功能主治:痃癖气,漫心胀满不下食,发即更胀连乳满,头面闭闷,咳气急者。用法用量:每服温1盏,用下桃仁丸,酒尽更添。注意:忌芜荑。摘录:《外台》卷十二引《延年秘录》
-
陵零香油
处方:陵零香半两,藿香半两,甘松半两,白檀香半两,马牙消半两,莲子草1分,没石子5个,诃黎勒7个,干椹子1两,沥桊油2斤,乏铧子铁1斤。制法:上细锉,以绵裹,瓷瓶内用油浸,密封7日后,取出。功能主治:头面热毒风,头黄发拳,头疮目赤。用法用量:用摩顶。摘录:《圣惠》卷二十一
-
硫磺酒
炮制:用透明锋芒硫磺二钱,乳钵内研细,入醇酒再研。功能主治:治恶风,头面肢体瘾疹魁瘰。用法用量:空心饮其清酒。将滓又研细,再入酒饮之,连日如是。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马齿粥
别名:马齿菜粥处方:马齿菜2大握(切),粳米3合(折细)。制法:以水和马齿菜煮粥,不着盐、醋。功能主治:痢疾腹痛。脚气,头面水肿,心腹胀满,小便淋涩。用法用量:马齿菜粥(《饮膳正要》卷一)。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九引《食疗本草》,名见《圣惠》卷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