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疡
1.疮疡的一个分类;《周礼·天官》:“疡医上工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无名肿毒者·肿疡:王肯堂《疡科证治准绳》卷五则称:“无名肿毒者…又名肿疡,又名虚疡也。”疮未出脓者·肿疡:肿疡(swollensore)是指尚未成脓或已成脓而未溃的疮疡。《外科发挥》卷一:“肿疡,谓疮未出脓者。”
-
膏药
《秘传大麻疯方》之膏药:方名:膏药组成:荆芥3两,防风3两,白芷3两,羌活3两,黄芩3两,阿魏3两,大黄3两,生地3两,水龙骨(即船上的油灰)3两,僵蚕3两,乳香5钱,没药5钱,血竭5钱,雄黄5钱,轻粉5钱,全蝎5钱,川山甲1两,蝉退1两,蜈蚣1两,宫粉5钱。一切无名肿毒,疔、臁、发背、流注、疖毒、疮疡。
-
箍围药
概述:箍围药(encirclingpaste)古称敷贴、箍药、围药,是指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糊剂。阴证用回阳玉龙膏,以热酒调敷。冲和膏药性平和,功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适于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介于阴阳之间的半阴半阳证。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
-
外科内托法
概述:外科内托法是指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疮疡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透脓散(《外科正宗》):[组成]生黄芪、穿山甲(炒)、川芎、当归、皂角刺[用法]水煎服。[功用]透脓托毒。
-
外科和营法
概述:外科和营法(nutrient-blood-harmonizingmethod)是指用调和营血的方药,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目的的外科治法。[方解]方中归尾、赤芍活血散瘀,川芎行气活血,乳香活血止痛,五灵脂散瘀止痛,皂角刺消肿托毒,合而用之,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力颇强,是方中主药。
-
腐蚀疗法
明清时期,追蚀法日臻成熟,明代汪机《外科理例》进一步阐述了追蚀脓法:“若疮疖脓成未破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药贴之。亦可用煅石膏9份配白降丹1份名九一丹,或配成八二丹、七三丹等,清洁疮面后取丹药少许,施于疮面上,每日换药1次。主治痈疽疮毒,局部溃后脓水不止,腐肉不去,疮口不敛者。
-
中草药
草药的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阳证肿疡。用时洗净,捣烂后敷出血处加压包扎,白茅花不用捣烂可直接敷用。徐长卿、蛇床子、地肤子、泽漆、羊蹄根等有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皮肤病。半边莲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等。
-
箍药
与围药义同。是在肿疡周围,敷布一圈湿润药泥。通常阳证用金黄散,选用葱汁、麻油、菊叶、丝瓜叶捣汁调敷;阴证用回阳玉龙膏,以热酒调敷。《遵生八笺》卷十八:方名:箍药组成:川乌、黄柏各等分。《外科发挥》卷二:方名:箍药组成:芙蓉叶、白芷、大黄、白及、山茨菇、寒水石(煅)、苍耳草、黄柏(炒)各等分。
-
草药
草药的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阳证肿疡。用时洗净,捣烂后敷出血处加压包扎,白茅花不用捣烂可直接敷用。徐长卿、蛇床子、地肤子、泽漆、羊蹄根等有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皮肤病。半边莲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等。
-
外科消法
外科消法同内消。内消为治疗方法之一。是运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尚未化脓的肿疡得到消散。如有表证者需解表;里实者需通里;热毒蕴结者需清热解毒;寒邪凝聚者需温通;湿邪阻滞者需祛湿;有气滞者需行气;有血瘀者需行瘀和营等。如疮已形成,则不宜使用本法,以免毒散不收,损伤气血,致使肿疡破溃难以收口。
-
倒拔肿疡
倒拔肿疡肿疡外治方法之一。指采用抬高患肢体位以减轻肿疡部位疼痛的方法。《证治准绳·外科》卷五有:“脚背或脚趾肿痛不可忍,以脚高悬起,其痛方止些;若以脚垂下,其疼不可当也,名曰倒拔肿疡。先用两面龟一味煎酒服,次服两面龟散。如不应,以蛇薯磨酒服,大效。”
-
针灸法
针灸法的适应证:针刺适用于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瘾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托毒外达者;附于饼灸适用于气血俱虚、风邪寒湿凝滞筋骨之证,取其温经散寒、调气行血。疔疮等实热阳证,不宜灸之,以免以火济火;
-
熏法
概述:熏法(fumigation)是指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外治法。使用该法时要避免造成皮肤灼伤。熏法包括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烟熏法等。桑柴火烘法功能助阳通络、消肿散坚、化腐生肌、止痛,适用于疮疡坚而不溃、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之症。
-
掺药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方之掺药:方名:掺药组成:海螵蛸半两(研),染燕脂(研)半两。《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九方之掺药:方名:掺药组成:珍珠2分(生研极细),乳香(箬上炙燥)5分,没药5分,铅粉5分,瓜儿血竭5分,真扫盆轻粉4分,儿茶3分,上白占1钱,大冰片2分,象皮1钱(切小方块瓦条,细灰拌炒成珠)。
-
应指
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应指:应指泛指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疮疡辨脓扪诊方法之一·应指:应指为诊断学术语。《疡科心得集》卷上:“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复者有脓,手起而不复者无脓,此即为引手。”是用手按压肿疡时有波动感以判断肿疡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的诊断方法。
-
十三太保丹
l)引《九芝集方》:组成:露蜂房4两,公丁香2两,荜茇2两,细辛2两,百草霜2两。功效:消肿散瘀止痛。风寒头痛。用法用量:附骨疽毒、湿痰流注、瘰疬、乳疽乳癖,包括一切阴性肿疡,以十三大保丹3钱,太乙药肉3两,加乳香5分,没药5分,烊化拌匀,摊膏敷贴;公丁香辛温而性纯阳,荜茇辛温而热,温中而行气;
-
白降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之白降丹:别名:白灵药、夺命丹处方:朱砂、雄黄各二钱,水银一两,硼砂五钱,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用法用量:此丹如遇痈疽、发背、疔毒,一切恶毒,用1厘许,以津唾调点毒顶上,以膏盖之,次日毒根尽拔于毒顶上,顶上结成黑肉1块,3-4日即脱落,再用升药数次即收功。
-
油膏
如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适用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病。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
对叶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对叶豆:拼音名:Du Y D u来源:豆科对叶豆CassiaalataL.,以叶入药。化学成份:叶显蒽醌类及黄酮类反应。小叶矩圆形,先端钝,长5-15,宽5-7cm,有细尖,基部阔圆形,并在一边偏大。寒温归经:心;主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疱疹,疮疖肿疡,便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后下。
-
软膏
如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适用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病。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
疮疡消法
疮疡消法(sore-ulcer-resolvingtherapy)是指运用祛邪为主的各种内服方药,消散初起疮疡,以免酿脓的肿疡初起治疗总则。疮疡消法指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用具有清热解毒、散寒祛痰、利湿化瘀等各种作用的内服方药,达到消散疮疡目的,治疗肿疡初起的治法。
-
立消散
柏枝煎汤候冷,调2钱或3钱涂肿处,仍(口父)咀五苓散加车前子、薏苡仁水煎服。《疡医大全》卷八方之立消散:处方:雄黄6.6克穿山甲9克生大黄(锦纹者良)芙蓉叶五倍子(炒)各15克制法:共研极细末。
-
土栗
土栗为病名,为生于足跟的肿疡。又名琉璃疽、跟疽、牛茧蚕。《外科大成》卷二记述曰:“土栗,生于足根之旁,黄肿如琉璃,无脓,由行路崎岖,肭伤筋骨所致。”若因外伤溃破而引起化脓性感染,则应予以治疗。治宜活血散结,宣通疏滞法,内服可选用仙方活命饮。如继发感染而蓄脓者,当切开引流,疮面外用轻乳散。
-
手肿痛
《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手肿痛,或指掌连臂膊肘腕俱痛,为手气也。”见《证治要诀》卷三。多因脾虚风湿或风热夹痰,内阻经络所致。宜用五痹汤、蠲痹汤等方。因肿疡所致者,宜按痈肿论治。
-
手气
手气为病证名。亦称手肿痛。见《证治要诀》卷三。指手指肿痛或连臂膊作痛。多因脾虚风湿或风热夹痰,内阻经络所致。宜用五痹汤、蠲痹汤等方。因肿疡所致者,宜按痈肿论治。
-
伤科
伤科是指诊治跌打损伤的一门专科。《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汉代军营有专门记述伤科疾病的《折伤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成书于公元841~846),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伤科的诊治范围包括有金创、跌仆损伤、骨折及关节脱臼、虫兽咬伤等。
-
肉蜈蜂
肉蜈蜂为病名。指生于大腿内侧之肿疡。见《外科真诠》卷上。由风湿郁积,气血阻滞而成。患处皮肤不红肿,但疼痛难忍,溃后有败肉如蜂之状,故名肉蜈蜂。初起治宜消散,服黄芪内消汤;外用五虎丹;已溃用五五丹去腐,继用生肌散收口。
-
溃疡
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3~灸法:可灸。出《周礼·天官》:“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岩性溃疡:岩性溃疡(cancerousulcer),溃疡疮面多呈翻花状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的表现。溃疡的中医治疗:宜服调补气血、醒脾健胃之剂,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
-
金疡
《周礼·天官》分疡医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者。见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肺经燥热证:金疳·肺经燥热证(metalganwithpatternofdryness-heatinlungchannel)是指肺经燥热,以自觉涩痛畏光,泪热眵结,白睛上泡样颗粒隆起,其周赤脉粗大,全身伴有口渴鼻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金疳证候。
-
瓜藤缠
辨证治疗:湿热下注:瓜藤缠·湿热下注证(vinetangling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发病急骤,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灼热红肿,疼痛,伴头痛,咽痛,关节痛,体温增高,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微红,舌苔腻,脉滑微数为常见症的瓜藤缠证候。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
疮疡内消法
疮疡内消法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三大法则之一。《外科精义》卷上:“《内经》谓治病必求于本,盖疮疽本乎中热之郁结不通也,其风邪寒气所聚也,治之宜温热之剂和血令内消也”,“夫痈疽丹肿,结核瘰疬,初觉有之,即用内消之法”。
-
疮疡科
疮疡科明、清时期医学分科之一。明代太医院内共设十三科,其中疮疡独成一科,清代沿袭,也设有此科。疮疡科专门治疗肿疡、溃疡、金疮等疾病。参见十三科条。
-
疮疡辨痒
疮疡辨痒疮疡诊法之一。痒是指发生在皮肤上一种不适的感觉。根据疮疡发展的不同阶段古代医籍记载疮疡见痒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凡肿疡初起,皮肤患处即见作痒者,为风热相搏;②如溃后作痒者,轻由脓沤,甚则由疮口感受风邪所致;④如病势近愈,疮口将敛作痒者,为血气渐充,以示肌肉生长,其痒如虫行者为善。
-
白云丹
《外科集腋》卷一:白云丹:处方:胡椒4两,川乌4两,草乌4两,细辛4两,桂枝4两,火消2斤,韭菜1斤(打汁,)葱白8两(打汁)。功能主治:初起肿疡。摘录:《外科集腋》卷一《外科方外奇方》卷二:组成:轻白炉甘石1两(将倾银罐内,煅至通红,倾好醋内,淬7次为度),轻粉1钱,白蜡2钱,冰片1分。功效:生肌收口。
-
黑退消
处方: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生磁石15克公丁香15克肉桂15克制乳没各15克炒甘松9克硇砂9克冰片6克麝香6克制法:上药除冰片、麝香外,各药研细末后和匀,再将冰片、麝香研细后加入和匀,用瓶装置,不使出气。功能主治:行气活血,祛风逐寒,消肿破坚,舒筋活络。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
毛轴碎米蕨
拼音名:M oZh uSu MǐJu 别名:舟山碎米蕨、细凤尾草、凤凰路鸡、铁线路鸡、小样线鸡尾来源:蕨类中国蕨科毛轴碎米蕨CheilantheschusanaHook.,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陕西、华东、湖北、湖南、华南、西南。功能主治:止泻利尿,清热解毒,止血散血。主治痢疾,小便痛,喉痛,蛇咬伤,痈疖肿疡。3钱,水煎服。
-
引兵先锋
功能主治:《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之引兵先锋功能凉血清热,祛风利湿。《得效》卷十九方之引兵先锋:组成:木通、瞿麦、荆芥、薄荷、白芷、天花粉、甘草、赤芍、麦门冬(去心)、生干地黄、山栀子、车前子、连翘各等分。主治肿疡。用法用量:每服2钱,加灯心、生地黄煎,热潮加淡竹叶煎,上膈食前,下膈空心,温服。
-
去热散
《准绳 疡医》卷四:组成:吉面消、山乌豆、鸡屎子、鸡距根、水圹子、过山龙、金凉伞(大叶)、白根子、紫金藤、九牛天竹、臭木待根、连义大青、落鸦爪藤。功效:退热。主治:发热;肿疡。用法用量:水煎服。
-
头瓶糁
《徐评外科正宗》卷二:组成:丁香1钱,血竭3钱,白芷3钱,儿茶5钱,草乌5钱,山奈5钱,甘松5钱,荜茇1两,乳香1钱(去油),没药1钱(去油)。主治:溃疡。用法用量:肿疡初起,糁膏上贴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溃。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再称准,共研极匀,瓷瓶收贮,勿令泄气。
-
玄珠膏
《外科大成》卷一:别名:元珠膏组成:木鳖子肉14个,斑蝥81个,柳枝49寸(或加驴甲片3钱草乌1钱麻油1两)。用法用量:肿疡将溃涂之,脓从毛孔吸出,已开针者,用拈蘸送孔内呼脓,瘀腐不净,涂之立化。制备方法:浸7日,文火煤枯,去滓,入巴豆仁3两,煎豆黑倾于钵内,研如泥,加麝香1分搅匀,入罐内收用。
-
围疮药
《丸散膏丹集成》:组成:雄黄、白矾、白及各等分。主治:肿疡疮疖。用法用量:鸡蛋清或米醋调匀,围于疮肿四周。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瓷瓶收贮。
-
中药腐蚀疗法
中药腐蚀疗法又名追蚀法,是中医外科外治法中的一种。临床中常用的腐蚀药及适应证有:(1)白降丹,适用于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可用捻纸裹药插入疮口,使疮口开大,脓腐易出;(2)枯痔散,用于痔疮。(4)脑砂散,用于耳痔、鼻痔,可蚀去息肉。(5)平胬丹,适用于疮口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
瓜藤缠·寒湿瘀滞证
定义:瓜藤缠·寒湿瘀滞证(vinetanglingwithpatternofcold-dampnessstasisandstagnation)是指寒湿瘀滞,以结节暗红,反复缠绵不愈,伴有关节痛,遇寒加重,肢冷,口不渴,大便不干,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迟为常见症的瓜藤缠证候。治法:瓜藤缠·寒湿瘀滞证治宜温阳健脾,通络理湿。为绕足胫而生的一种肿疡。
-
膏药疗法
膏药疗法为治法。指用膏药敷贴治疗疮疖痈肿、流痰、溃疡等的方法。膏药是一种外治剂型。古称薄贴。取其祛风化湿,行气活血,续筋接骨作用,如万应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疗表者,如体表痈、疖、疽、疔等疮疡,对肿疡能消肿定痛,对溃疡能去腐生肌、收口,保护创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
-
根盘
根盘(hardbaseofswollensore)是指肿疡基底部周围边界清楚的坚硬区。
-
根脚
根脚(rootofswollensore)是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
袋脓
袋脓(puspocket)是指肿疡溃后疮口较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的表现。
-
四淫
四淫为病名。足部肿疡之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由气血亏损,湿毒下注而成。其症趾缝间肿痒流水,足底发热。如红肿热痛,溃破流脓者,属湿热偏盛;色白漫肿,痛不溃脓者,为阴寒凝结。湿热盛者宜宣通壅滞,内服仙方活命饮;阴寒盛者宜温阳散寒,内服桂附八味丸。外治在疮之周围隔蒜灸治。
-
瓜藤缠·气滞血瘀证
定义:瓜藤缠·气滞血瘀证(vinetangling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胫前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紫红或暗红,隐隐作痛,常伴胸闷,善叹息,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涩为常见症的瓜藤缠证候。为绕足胫而生的一种肿疡。瓜藤缠相当于西医的结节性红斑。
-
无名肿毒
无名肿毒(unknownswellingtoxinacutesubcutaneouspyogenicinfection)为病名,出自《医学入门》卷六,又名肿疡、虚疡。1.《外科大成》卷四:“无名肿毒者,以其随处而生,不按穴次,不可以命名也,皆因风邪寒热客于经络所致。因热毒而成者,则肿焮而色赤,治法有表证者散之,有里证者下之,外兼敷贴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