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舌䪞)
牙为病名,即牙𢶍。多由胃中火盛,血热气郁所致。发于牙龈,形如豆大,或在龈内,或在龈外。
-
光面舌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光面舌又称舌乳头萎缩,由于丝状乳头萎缩使舌表面色红而光滑,类似于中医所说的“镜面舌”。症状体征:本病可能与一些全身性病变如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核黄素缺乏症、烟酸缺乏症、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有关。由于舌丝状乳头萎缩使舌的表面变薄、发红、光滑,而蕈状乳头更为明显。
-
翣舌
翣(shà,音煞)舌病证名。系指舌忽然肿硬,伸出口角,时时动摇的病证。《喉科心法》:“舌忽然肿大肿硬,即时气绝,名曰翣舌。”本病多由心火上攻所致。故治宜清泻心火。内服导赤散,外用皂矾煅为末搽舌上,或用蒲黄末涂舌。多见于小儿,须急治,否则有可能妨碍呼吸,引起窒息。
-
王景韩
王景韩为明代医家,字逊邈,福建宁化人。生平未详。著《神验医宗舌镜》3卷,此书除论舌应脏腑经脉、舌诊分部大法、怪舌、死舌、妊娠舌、小儿舌、真假舌以外,又按舌质、苔色分别叙述舌象100余种,辨析颇为详明。于诊察病情有所研究,著成《神验医宗舌镜》二卷,又作《舌镜》,有刻本及抄本刊行。
-
心主舌
心主舌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咽喉回生丹
《梅氏验方新编》卷一:方名:咽喉回生丹组成:皂矾(放新瓦上煅红,取放地下候冷去火气)。喉痛咽便,舌忽胀大渐至如脬,或舌伸出不能缩入。用法用量:撬开牙关,以指头蘸矾末擦其舌上即醒。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舌部损伤
疾病分类:口腔科疾病概述:诊断要点:1、损伤史。2、出血明显。疾病描述: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检查:治疗方案:①舌部创口大或有组织缺损,缝合时,应最大限度地保持舌的纵长度,以免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口底损伤时,先缝合舌体,口底创面视情况予以游离植皮或用邻近级瓣修复。术后应用止痛药。
-
舌印
舌印是通过涂以染料将舌表面之细微解剖结构粘印于纸上的取样诊察法,是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方法之一。从舌印上可清晰的看到舌的蕈状乳头和丝状乳头以及各种裂纹,并可作丝状乳头与蕈状乳头的计数。但此法只能显示舌前三分之一的改变,而舌苔、舌质之颜色不能显示,且舌苔厚腻时检查结果易受影响。
-
舌光
舌光又称镜面舌,是指舌苔完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的舌象。舌光即舌面如镜。多因阴液耗伤所致,见于肝肾真阴亏损的病证。《辨舌指南》:“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亦肾水亏极也。”
-
羊舌痧
概述:羊舌痧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多由感受时邪,毒袭心肺所致。症状:症见其舌状如羊之舌伸出口外,故名。舌斜左,眼亦斜左,舌斜右,眼亦斜右。初起必胸膈痒痛,日久不治,邪正相拒,满身胀痛。治疗: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
梗舌
梗舌病名。指初生儿口中有如芦苇管内之膜者,亦称白膜裹舌。因其将舌尖、舌根部位裹定,使舌活动不便,故称作梗舌。治宜将舌上白膜刮去,以白矾末少许搽之。参见舌膜条。
-
舌断
舌断为病名。多由外伤所致舌体部分断裂或断落。《伤科补要》卷二:“含刀误割其舌,将断而未落者,用鸡子内软衣袋舌,将止痛生肌散,蜜调敷舌上,频频添换,使患人仰卧,薄粥灌喉,不动其舌,则易愈。”也可用接舌金丹,即由生地、人参、龙齿、象皮、冰片、土狗、地虱等组成。
-
生舌仙丹
《石室秘录》卷一:组成:人参1两1钱,龙齿末3分,麦冬末1钱,血竭3分,冰片2分,土狗1个,地虱10个。主治:舌断。用法用量:用时先将参汤含漱半日,然后将药末用舌蘸之使令遍,不可将舌即缩入口中,放在外面半刻,至不能忍时然后缩入。制备方法:除人参1两煎汤外,余药各焙为末,放地上1刻,出火气备用。
-
舌苔图谱
《舌苔图谱》为舌诊著作。北京中医学院编著。前为舌苔简介,次用彩色片摄取舌苔图谱共55帧,以舌为纲,以苔为目,分正常舌,淡白舌,淡红舌,红绛舌,紫青舌,其他舌等6类。每类均有简要说明,每图均注明形态及病理,图文对照,易于理解,可供教学、临证与科研的参考。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光剥苔
光剥苔指原有舌苔突然剥脱的舌象。即光剥舌。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辨舌指南》:“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气渐绝也,病多凶危。”
-
舌下穴
概述:舌下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舌下穴侠舌两边,针治黄疸等病。”标准定位:位于舌两侧缘,舌伸出口外,正对口角处。主治病症:主治黄疸,急喉风,喉蛾痧等。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绿衣散
《绛囊撮要》:方名:绿衣散组成:绿矾不拘多少。主治:痿舌,舌忽硬肿,即时气绝。用法用量:将牙刷脚撬开牙关,搽舌上。制备方法:上药于新瓦上煅红,放地上凉透,研细。
-
舌苔薄
舌苔薄为舌象。薄白主表,或偏于正虚;由薄变厚,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舌淡红、薄白苔,见于健康人或风寒表证,舌淡白而苔薄白,主阳虚,气血两虚等。《辨舌指南》:“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
-
医法征验录
《医法征验录》诊断学专著。清·李文庭撰。初刊于1818年。上卷专论脉诊,以两手寸关尺三部脉之浮、沉、迟、数四种脉象为大纲统领诸脉,结合其兼脉分析主病、病源及治法,联系临床诸证较为具体;下卷以察舌为主,在《敖氏伤寒金镜录》36舌的基础上,推阐为75舌,论证立方,并绘简图。
-
光剥舌
光剥舌指舌苔突然消失,如剥脱样的舌象。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辨舌指南》:“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气渐绝也,病多凶危。”
-
有根舌
有根舌为诊法。舌苔从舌体中长出,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有根舌,也称有根苔、真苔。辨认有根的意义有三:一是正常舌苔有根,表示有胃气;二是与进食后残渣附着及假苔鉴别;三是对舌上起瓣、舌起芒刺的程度作出判断,其坚敛着实愈牢,热象愈深重。
-
味蕾
味蕾是脊椎动物的味觉器官。在两栖类以上只限于口腔内(舌、腭等)而鱼类则不限于口腔内,由口的周边再分布到体表。是由作为感觉细胞的杆状的味细胞(次级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的,位于上皮中。味细胞在舌前2/3受鼓索神经(chordatympaninerve)支配,后1/3受舌咽神经支配。
-
固定保持器
固定保持器(Fixedretainingappliance)固定保持器是借带环用粘结剂固着在牙齿上,患者不能自行取下。(3)针对上中切牙间隙的固定舌侧保持器:用麻花丝弯制与牙舌侧贴合,粘固前,用结扎丝环绕两中切牙的颈部结扎使其靠拢,然后将结扎丝经牙的邻接点,用复合树脂粘结。注意保持器应位于舌隆突上,以免合干扰。
-
舌颤
概述:舌颤(tremblingtongue)为舌象。是指伸舌时舌体颤动不定,不能控制的舌象。病因病机:多因内风或酒毒所致。辨证分型: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多属心脾两虚,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动,多属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舌紫红,挺出颤动,可见于酒精中毒。
-
真苔
有根苔又称真苔。有根苔为诊法。是指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的舌象。舌苔从舌体中长出,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有根舌。辨认有根的意义有三:一是正常舌苔有根,表示有胃气;二是与进食后残渣附着及假苔鉴别;三是对舌上起瓣、舌起芒刺的程度作出判断,其坚敛着实愈牢,热象愈深重。
-
有根苔
有根苔又称真苔。有根苔为诊法。是指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的舌象。舌苔从舌体中长出,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有根舌。辨认有根的意义有三:一是正常舌苔有根,表示有胃气;二是与进食后残渣附着及假苔鉴别;三是对舌上起瓣、舌起芒刺的程度作出判断,其坚敛着实愈牢,热象愈深重。
-
舌麻痹
舌麻痹即舌痹。指舌体有麻木不仁的感觉。多因痰气阻滞脉络,或血虚失荣所致。《赤水玄珠·舌门》:“舌痹或麻,此因痰气滞于心胞络。”又:“血虚舌麻者,四物汤加黄连。”《医钞类编》卷十二:“舌无故常自痹者,名舌痹。由心血不足,不可作风治,理中汤加当归,或归脾汤加炮姜服之。”本证可见于中风等疾患。
-
接舌金丹
处方:生地人参(透明者)龙齿(透明者)各9克象皮3克冰片1克土狗(去头、翅)3个地虱20个制法:先将人参等药俱研细,后用土狗、地虱捣烂,入前药末内捣匀,佩身上三日,干为末,盛在瓶内备用。功能主治:治舌断,骨折。用法用量:以狗舌蘸药丹,将狗舌接于断舌上。摘录:《疡医大全》卷十五
-
紫色舌
紫色舌病状名。指舌质紫色。临床上有寒热之分,色深干枯属热,色浅湿润属寒。紫色深而遍布全舌是脏腑热极。紫色仅见于舌的某一部分,是某部所属的经络有邪热。全舌淡紫而带滑是寒证。舌色紫暗而湿润是有瘀血。
-
腻苔
腻苔是指苔质颗粒细小致密,紧贴舌面,不易刮脱,并在舌的中根部较厚,边尖部较薄的舌象。为胃中阳气被阻,痰湿内盛之候,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顽痰等一类病证。
-
灰色舌
灰色舌为舌象。有寒证、热证之别。纯灰全舌无苔而少津,为里热证,伴见烦渴或二便俱闭,或昏迷不省人事,脉沉伏,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使若灰色舌润而无苔,为里虚寒证,伴见腹痛,呕吐,腹泻,手足冷,脉沉细,宜温中散寒。灰色舌亦可见于内夹寒食、冷痰、水饮者(见《伤寒舌鉴》)。
-
舌出
舌出为病证名。舌体伸出口外而不能收。出《伤寒论》。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用知柏地黄丸。
-
舌上痈
系指痈生舌上。《喉科秘旨》卷下:“舌上痈生于舌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语,此症因热入心包络而发,左寸脉宜洪大数,不宜细缓,红肿者可治,黑者不治。”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脓成则以刀针排脓。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用锡类散等擦舌上。
-
右雀舌
右雀舌为病名。雀舌是指因所生小舌状若雀舌,故名。发于左侧者,名左雀舌;《咽喉经验秘传》:“此症舌上复生小舌。心经郁热也。”《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心膈蕴积热毒,感风热,气郁劳苦而生,或上或左右,疼痛臭烂,舌上生苔,并腮两边红肿。”治宜清心、凉膈。方以凉膈散加减。或以刀针刺患处,后吹冰硼散等。
-
匹菊属
中文名匹菊属拼音名pijushu拉丁名Pyrethrum中国植物志76(1):55属下物种白花匹菊、藏匹菊、除虫菊、川西小黄菊、川西小黄菊(原变种)、川西小黄菊无舌变种、单头匹菊、短舌匹菊、光滑匹菊、黑苞匹菊、红花除虫菊、灰叶匹菊、美丽匹菊、匹菊、伞房匹菊、丝叶匹菊、托毛匹菊、无舌川西小黄菊、新疆匹菊、岩匹菊、准噶尔匹菊
-
下咽头
下咽头亦称侧舌突起、舌状体。是在昆虫的头部颚区的内壁中间膨出的大的膜质舌状突起。在其与头楯基部之间的口,和在下唇基部之间的腔内分别有唾液腺的开口。
-
舌润
舌润是指舌体湿润的舌象。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正常舌象。病中舌润,说明津液未伤。但若湿润太过,如水泛舌面,甚则伸舌涎流欲滴,并见舌体胖,舌质淡白或齿痕,舌苔厚浊,则为阳虚水泛,痰湿水饮内停。
-
白黏腻苔
白黏腻苔为舌象。舌面白苔上罩着一层浑浊黏液,状如鸡蛋清样附于苔面,苔的颗粒互相粘连,合成一片。主痰湿,多属寒证。若口中黏腻而带甜味,涎沫浓稠,胸脘痞闷,则属脾热湿聚之证。《温热论》:“舌上白苔黏腻,…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
-
音声之机
音声之机名词。即指舌。声音由气振声带而发,舌头之不同活动则发出不同之声音,故名。如《灵枢·忧恚无言》:“舌者,音声之机也。”
-
犊黄
犊黄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治犊黄,舌两边先从后起,次生向前,两傍有赤脉,状如蚯蚓。宜急烙断,毒气贯舌,其状紫色;次灸两口角,及人中并承浆。”参见三十六黄条。
-
心救汤
《石室秘录》卷六:组成:人参5两,附子1个,白术半斤,肉桂1两,菖蒲5分,良姜3钱。主治:阴寒直中肾经,舌黑眼闭,下身尽黑,上身尽青,大便出,小便自遗。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参、术多用者,恐少则力量不能胜任,以驾驭夫桂、附之热药也,故必多加而后可望其通达上下,以尽祛周身之寒毒。
-
蝉舌风
蝉舌风病名。系指舌下血脉胀起如舌之状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四:“蝉舌风,舌下再生一舌也。”参见重舌条。
-
单燕口风
单燕口风病名。系指咽喉一侧肿痛拥挤悬雍垂或舌的病证。《重楼玉钥》卷一:“是症,或生左,或生右,亦有肿上舌来,不能饮食者。甚则将帝中挤往一边。”参见双燕口风条。
-
紫短舌
紫短舌病状名。指舌质色紫而舌体缩短之舌。为食滞津枯,热传厥阴,筋脉失养所致。宜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下后热退脉静舌舒者,预后较好,否则危殆。见《伤寒舌鉴》。
-
绊舌
绊舌即结舌,见《幼幼集成》。指因舌系带过短,舌头不能自由伸出口外,舌尖不能上抬,致使舌头转动伸缩不灵,甚至妨碍吮乳。年龄稍大,则见发育困难,吐词不清。处理方法:可用消毒的钝头小剪刀,将舌下系带剪开,在剪口外搽枯矾水,以收敛止血。
-
黑疔症
黑疔症病名。系指舌之左右两侧俱黑,全身疲惫的病证。《喉科方论》:“此症发在喉中,左右舌俱黑色,此是肾经传来不治之症。患此症者,必大寒大热,盖伤色过度,肾绝故也。”治宜滋肾养液,方用左归饮等加减。
-
和合四象
和合四象气功内丹术术语。此处四象指眼、耳、鼻、舌。《金丹四百字·序》:“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
-
五官
概述:五官:1.人体器官名;2.病理学名词。人体器官名·五官:五官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
木舌金丝膏
《活幼口议》卷二十:组成:吴茱萸(不拘多少)。主治:小儿心脾受热,唇口生疮,及幕口(唇舌白)、鹅口(舌白)、重舌(舌下硬)、木舌(舌肿硬)。用法用量:用酽米醋调涂脚心,更以纸贴糊粘敷之。次服连翘饮子,仍以金丝膏刷口内舌上。制备方法:上为末。
-
灰中黑滑苔
灰中黑滑苔为舌象。舌淡灰色,中间有滑苔数点,黑如墨汁。为邪热传里,内夹宿食,宜表里双解,可用大柴胡汤(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