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虫窠
百虫窝穴主治风湿痒疹、下部生疮。血海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血海穴的位置血海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血海穴的位置(肌肉)血海穴的位置(骨骼、血海)百虫窠穴的取法:正坐屈膝位,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皮下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膝上内侧动脉分布。
-
天满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皮肤由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致密的项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针由深层的头夹肌,在颈深动、静脉升支的后方,入头半棘肌。
-
厉兑
厉兑穴属足阳明胃经井穴,配五行属金,金为土之子,“实则泻其子”,凡胃经实热证,泻本穴引火下行,以泻经热,治疗头面五官病及热病。厉兑主治神志、面口等疾患:如晕厥、癫狂、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口喁唇疹、鼽衄、齿痛、喉痹颈肿、心腹胀满、消谷善饥、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热病等。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大训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大顺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血郄
委中穴主治腰腿、肠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
-
胸薛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薜息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气眼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合谷
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取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和掌背动脉分布;合谷穴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明显,是六阳经的代表性原穴,临床多治疗阳经病证,尤以头面五官病、胃肠病、妇科病、肩臂疾病为主。
-
神堂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神堂穴的配伍:神堂配内关、神门,有宁心神,调心气的作用,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正坐仰靠取穴。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
-
三毛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百虫窝
百虫窝穴穴位解剖:百虫窝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和大收肌。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膝上内侧动脉分布。现代又多用血海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贫血、便血、尿血、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另据报道,针刺血海治疗带状疱疹、银屑病、白癜风等也有较好疗效。
-
阴鼎
别名阴鼎。主治病症:阴市穴主治膝关节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胀,腹痛,腿膝酸痛,脚弱无力,痿痹,两足拘急,水肿,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小腹胀痛,疝气,腿膝痿痹,脚气,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心痛,脑血管病后遗症,消渴,糖尿病等。
-
足窍阴
伸足取穴。仰卧或垂足,在足第4趾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处取穴;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等。治疗急性结膜炎: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取双侧足窍阴,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圆利针在穴上速刺0.1~
-
五会
概述:五会:1.经穴别名;一般直刺0.3~《备急千金要方》: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
-
大敦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髀关
主治病症:髀关穴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等。
-
期门
期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胁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饮食不下、呕吐呃逆、伤食腹坚、霍乱泄注、下痢脓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胁支满、积聚痞块、胸中热、卧不安、谵语不止、目眩、面赤、项强、瘖不能言、疟疾、伤寒热入血室、癃闭、遗尿、小便难、妇人产后余疾等。俞募针刺组,取肝俞、脾俞、肾俞、期门、章门、京门;
-
窗笼
或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在耳门与听会之间取穴。弱刺激针刺听宫,可使噪音性耳聋动物皮层听中枢诱发电位波增高,耳蜗血流量增加,损伤耳蜗毛细胞逐趋复原。
-
乳根
女性在乳房根部弧线中点处取穴。有肋间动、静脉分支及第五肋间神经分支。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建里
建里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建里穴穴位解剖:建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建里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及腹胀身肿、腹痛肠鸣、腹膜炎、腹直肌痉挛等。
-
百会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水突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水突穴100次,以有酸胀感为佳,可利咽润喉开音。注意: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针刺扶突也可使胸内手术(肺、食管、纵隔)得到良好的针刺麻醉效果,对胸交感神经有一定作用(可能是外周阻滞作用),使胸腔区域内获得良好的镇痛作用,表明扶突的针刺麻醉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
-
阴市
别名阴鼎。主治病症:阴市穴主治膝关节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胀,腹痛,腿膝酸痛,脚弱无力,痿痹,两足拘急,水肿,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小腹胀痛,疝气,腿膝痿痹,脚气,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心痛,脑血管病后遗症,消渴,糖尿病等。
-
天项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主治病症: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
天顶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主治病症: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
公孙
正坐或仰卧取穴。公孙穴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脚气。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针刺公孙,观察对胃电图的影响,发现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胃窦及胃体部胃电幅值。针刺公孙穴可提高腹部皮肤的痛阈,用于针麻。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