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溪
所属部位:掌侧后溪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督脉主阳、主表、主风、主动,故取后溪可退热,用于热病及少阳证之疟疾。治疗面肌痉挛:取病侧后溪,快速进针,向劳官方向直刺1.5寸左右,施捻转提插手法,患者明显得气后,大幅度来回捻转2~
-
手太阳小肠经
【语译】手太阳小肠经:①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②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③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臂外后廉,④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
-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经属八穴通八脉会合部位足太阴公孙冲脉胃、心、胸手劂阴内关阴维手少阳外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足少阳足临泣带脉手太阳后溪督脉目内眦、颈耳、肩胛足太阳申脉阳蹻手太阴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足少阴照海阴蹻八脉交会穴的作用: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
-
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以上;如胃痛近取中脘、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其具体配用见下表: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原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络偏历列缺公孙丰隆支正通里大钟飞扬外关内关蠡沟光明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
-
落枕
方一:选穴:落枕穴、阿是穴、后溪、悬钟、大杼。气滞血瘀:症状:症状反复发作,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部位固定,转动不利,肌肉痉挛酸胀,多在劳累、睡眠姿势不当后发作,舌暗,可见瘀点,苔白,脉弦涩。俯掌,于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凹陷处取穴。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掌背动脉分布。一般直刺0.3~
-
列缺
主治病症:列缺主治感冒,外感,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支气管哮喘,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手指麻木,半身不遂,口眼 斜,偏头痛,头项强痛,牙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荨麻疹,尿血,小便难,小便热,疟疾,风疹,腰痛,四肢暴肿,乳痈,阴茎痛等。
-
如疟
概述:如疟为病证名。《中医药学名词》(2010):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刺灸法: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
-
腕骨
手外侧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快速取穴:微握拳,掌心向胸,由后溪(握拳,小指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襞突起,其尖端处即是后溪穴)向腕部推,摸到两骨结合凹陷处即是腕骨穴。穴位解剖:腕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手筋膜、小指展肌。腕骨主治头痛,项强,目翳,耳鸣,疟疾,黄疸,消渴,胁痛,指、腕关节挛痛等。
-
督脉穴
概述:督脉穴:1.归属于督脉的经穴;2.后溪穴。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28穴。《针经指南》:“后溪通督脉,为八脉八穴之一。”
-
八法流注
概述:八法流注即奇经纳卦法。其二为飞腾八法,使用奇经中的八个腧穴,但主要是根据时间的天干来进行配穴。《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
-
肩外俞
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入该肌,继进至肩胛提肌。肩外俞穴位近于肩胛上廉,故治肩胛痛、周痹、寒痛至肘。如肩背酸痛、肩胛神经痛、颈项强急、落枕、肘臂冷痛等。向外斜刺0.3~或艾条灸5~肩外俞配后溪、天宗、肩井、大椎,治肩背疼痛。
-
交经八穴
概述: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出《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八脉八穴等。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遥阴蹻脉)。
-
输穴
2.五腧穴之一。腧穴(acupuncturepoint)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十二经各有一个输穴,即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柬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
-
八会
概述:八会:1.经穴分类名;八会穴:八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胸、肺、膈、喉咙部疾患。
-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八脉八穴。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八法
八种治疗法则·八法: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这八种治疗方法。在针灸学中,是一种选用具有理肠导滞、分清泌浊的穴位,以通导大便、清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指用温热药或有补阳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治疗寒证的方法。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流注八穴
流注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间日疟
可用柴胡截疟饮加减。间日疟的针灸治疗:治法:和解少阳,截疟祛邪。取大椎、中渚、间使、后溪。方义:大椎乃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经阳气以祛邪截疟,为治疟效穴。《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
飞腾八法
概述:飞腾八法:1.按时配穴法;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又称灵龟飞腾、飞腾八法、奇经纳卦法。一般取主穴和配穴各一个。《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八脉八穴
八脉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千金十一穴歌
《千金十一穴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全》。歌曰:“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千金十一穴歌》较《天星十二穴歌》少承山、太冲、通里,而多一后溪。
-
疟疾·暑热内郁证
定义:疟疾·暑热内郁证(malariawithsyndromeofinternalretentionofhot-summerheat)是指暑热之邪,内郁于里,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
-
五十九刺
张景岳等注:即少泽、关冲、商阳、少商、中冲、少冲、后溪、中渚、三间、少府、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五处、承光、通天、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听会、完骨、承浆、哑门、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等59穴。对此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黄帝内经灵枢》所言多在四肢,意在泻热之本;
-
奇经纳甲法
奇经纳甲法即飞腾八法。飞腾八法是指按时配穴法的一种。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系以八脉八穴配合八卦,按每日各个时辰的天干推算开穴。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逢辛时,开后溪(属巽);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奇经纳卦法
奇经纳卦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透针
透针为刺法名。亦称透刺法。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
-
脾塞
脾塞为病症名。②周期性的寒颤——高热——大汗发作,间日或3日1次,发作间歇期无症状。③可作血象、血涂片及免疫学检查。针灸治疗: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2小时内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亦可单针疟门穴,针刺时间及手法同上。注意对恶性疟疾和有并发症的重病人,应采用综合治疗。
-
窗簧
窗簧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太阳小肠经。穴在颈部,位于上,主治耳病,通耳窍,如开天窗,故名。侧伏或正坐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提肌→头、颈夹肌。配风池、后溪治颈项痛;配外关、听宫治耳聋、耳鸣;配间使、通谷治暴痦不能言。一般直刺0.3~
-
主穴
主穴指针灸处方中治疗主症,起主要作用的穴位。按照需要可用一个或几个。例如:疟疾的针灸治疗,一般取用大椎、后溪、液门、曲池等穴,其中以大椎为主穴,余穴为配穴,共同起和解少阳、祛邪截疟的作用。
-
透刺法
透刺法为刺法名。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
-
接经取穴
接经取穴即同名经取穴。《黄帝内经太素》:“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阴、阳明之(上)有病,宜疗足太阴、阳明。指某经脉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疾病,可取与其经络名称相同的另一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头项痛、背痛,属足太阳经病,可取手太阳经的后溪;胁肋部疼痛,属足少阳经病,可取手少阳经的支沟等。
-
手太阳小肠经穴
手太阳小肠经穴指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
五门八法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
偶方
方剂学·偶方:偶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偶方是双数药物组成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也。当前一般认为病因较为复杂,需要用二种以上的双数药味来治疗的为偶方,如金匮肾气丸。针灸学·偶方:偶方为七方之一。如疟疾取大椎、陶道、后溪、间使即是。
-
曲折
曲折即曲节,少海之别名。见《东医宝鉴》。少海为经穴名(ShàohǎiHT3)。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如头痛、目眩、健忘、心痛、精神病、胁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项强、臂麻、肘挛、手颤、腋下肿痛、瘰疬等。本穴配阴市、后溪、扶突治心疼手颤;一般直刺0.5~不宜直接灸。
-
同名经取穴
同名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接经取穴。指某经脉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疾病,可取与其经络名称相同的另一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头项痛、背痛,属足太阳经病,可取手太阳经的后溪;胁肋部疼痛,属足少阳经病,可取手少阳经的支沟等。
-
异穴
异穴指不同一般、特别有效的穴位。《琼瑶神书·卷四》:“不传异穴:后溪小指小肠经,内关田里厥阴心……”
-
一针两穴
指针刺时用一根针同时穿透两个腧穴的透刺法。方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一针两穴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
-
阴阳配穴法
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配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配后溪治盗汗;复溜配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两经如属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
-
奇经纳干支法
奇经纳干支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主客
概述:主客:1.运气术语;2.脉学名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针灸配穴中称主要穴为“主”,相配伍穴为“客”。如八脉交会穴中,内关与公孙、后溪与申脉、外关与临泣、列缺与照海相配合应用。主客原络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如肺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
-
清泄少阳
清泄少阳为和法之一。主要用以治疗温热病邪在半表半里。针灸临床上常选用大椎、后溪、阳陵泉、足临泣等穴,针用泻法。用清热泄湿的药物以治疗湿热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口苦、胁痛、胸闷欲呕、小便浑浊,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数等,常用蒿芩清胆汤。
-
表里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一般以原络配穴法(原络配穴法是指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配以表里经的络穴为辅)为代表,但不局限于此。如胃胀满疼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配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癫、狂、痫,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和手少阴心经的神门;咳嗽取太渊(肺)与合谷(大肠);肝病取太冲(肝)与阳陵泉(胆)等。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为针灸歌赋名。出《医经小学》。歌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
截疟
概述:截疟:1.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疟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治疗方法之一·截疟:截疟为治疗方法之一。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使用针刺(大椎、后溪、间使等穴)或内服药(如常山、槟榔、草果、姜半夏煎剂)等方法,以制止疟疾的发作。
-
八脉八穴配穴法
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列缺与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
-
八法五门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
麻痹性臂丛神经炎
概述:麻痹性臂丛神经炎又称神经痛性肌萎缩,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等有关。肩、上臂外侧处和前臂桡侧感觉减退。2.肌电图可有失神经性改变。三、针炙取穴肩、曲池、外关、列缺、后溪等。五、神经营养药:胞二磷胆碱250mg1次/d、维生素B12500ug1ml次/d、维生素B120mg3次/d口服。痛较剧时可用卡马西平0.13次/d口服。
-
八法配穴法
八法配穴法即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
-
透针法
透针法即透刺法。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