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经脉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
奇经八脉
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修佛禅行者,用功较后阶段,内气由会阴穴起,通小腹胞中,经中脉过脐 ,破喉结过喉 入脑,再破眉心内 (不破时微细昏沉现起),达头顶囟会穴下端。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
经别
经别是经脉另行别出而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分支,即十二经脉别。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
-
经筋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
三百六十五络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三百六十五是约数,《内经》用这数字称络脉和穴位,说明全身穴位为络脉所联系。细小的络脉分布到各穴位,渗灌气血,反映病痛,并接受针灸等治疗刺激以起补虚泻实、防病治病的作用。
-
六合
3.十二经别表里组合关系。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六合:六合指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即太阴、阳明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足太阳、少阴经别构成“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构成“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构成“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构成“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构成“五合”,手阳明、太阴经别构成“六合”。
-
四肢为诸阳之本
四肢为诸阳之本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四肢是人体十二经脉起止处,人体的精、气、血均靠十二经脉输布。十二经脉中,阳脉受气于四肢,阴脉受气于五脏。《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说四肢是诸阳之本。
-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注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成。前十二卷论十二经脉腧穴;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
-
冲为血海
“血海”是指十二经脉之海。《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是十二经脉气血会聚的要冲,有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其脉起子胞中,与妇女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
经脉
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人经
人经泛指人体经脉。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十二经脉流注
十二经脉流注指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贯注。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
纳支法
纳支法为子午流注方法之一。此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出针扪穴,名日随而济之。”后者以十二经脉配合十二地支,遇阴经开井荥输经合五穴,遇阳经开井荥输原经合六穴。《针灸大成》:“迎者,迎其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也。
-
五输穴
概述: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
溢畜
“溢畜”指的是奇经八脉对于十二经脉的调节作用。畜通“蓄”,指蓄入。《难经·二十八难》:“沟渠满溢,流于深湖…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相反,当人体气血虚衰时则可从八脉流入十二正经。这就是“溢畜,”即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
八脉
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
-
四合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即以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络穴
概述:络穴为经穴分类名。后《类经图翼》加入胃之大络虚里而为十六络穴。络穴表:十五络穴表上肢里手太阴列缺手少阴通里手厥阴内关表手阳明偏历手太阳支正手少阳外关下肢里足太阴公孙足少阴大钟足厥阴蠡沟表足阳明丰隆足太阳飞扬足少阳光明躯干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
手太阴
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十二经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罗绍骥
罗绍骥为清代医家。参见《经脉分图》:《经脉分图》为吴之英编撰,罗绍骥绘图。成书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书中绘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十图。十二经脉次序按手、足三阳三阴排列,与一般流注顺序不同。
-
经水
2.妇人月经;4.《灵枢经》篇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地有经水,人有经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称绝经为“经水断绝”。《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以十二水大小、深浅、远近来说明人体十二经脉循行远近深浅,气血多少,及针刺十二经时注意事项。
-
十六郄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
-
六律
六律为古代的六个音律。1.六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把六阴律称为六吕。《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
夷则
六律指古代的六个音律。把六阴律称为六吕。《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1.六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
-
经脉分图
《经脉分图》为书名。清·吴之英编撰,罗绍骥绘图。书中绘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十图。十二经脉次序按手、足三阳三阴排列,与一般流注顺序不同。在腧穴考证方面,作者以《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其主张多与一般针灸文献不同,具有独特见解。
-
十二律
十二律是六阳律与六阴律的合称。六律是古代的六个音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
经络检测法
概述:近代研究发现,人体或动物的体表经络、腧穴部位皮肤电阻或电位不同于非经穴部位,并随相应脏腑功能的变化而变化;⑤同位素迁移过程中可以看到经络学说所描述的某些特点,针刺可使迁移的潜伏期缩短,清除率增加,标记经穴与示踪轨迹的吻合度提高。它建立在针刺效应的基础上,而且也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方能检测出来。
-
奇经
奇经即奇经八脉的简称。与十二正经相对而言。杨上善日:“经,正经、奇经也。”参见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为经络分类名。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曾有分散的记载,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并提出奇经八脉这个名称。
-
黄帝内经明堂
《黄帝内经明堂》为书名。《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隋唐间杨上善撰注。十三卷,现存一卷。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现存有手太阴肺经一卷。本书体例按经脉循行次序排列孔穴,对各穴名义均作了解释,是一部循经考穴的早期著作。
-
十二原
五脏阴经原(俞)穴,左右各五,共10个,加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称为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及《难经》均载十二经各有一原,称为十二原。十二经原穴表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十二原穴的作用: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于四肢部的腧穴。
-
正经
概述:正经:1.十二经脉;2.本经脉。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对而言。《针经指南》:“正经十二。”本经脉·正经:正经指本经脉的意思。《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
-
别络
别络是指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等经脉别行分出的较大络脉主干。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二脉各有一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难经·二十三难》:“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心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
经穴
即归属于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任脉和督脉的腧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经各有1个经穴,即经渠(肺)、阳溪(大肠)、解溪(胃)、商丘(脾)、灵道(心)、阳谷(小肠)、昆仑(膀胱)、复溜(肾)、间使(心包)、支沟(三焦)、阳辅(胆)、中封(肝)。
-
十二皮部
概念:十二皮部即皮部,指全身皮肤按十二经络的分布划分为十二区域。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十二皮部的应用: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外治法,都是结合皮部理论的实际应用。
-
五合
为手少阳经别与手厥阴经别相合。十二经别为经络分类名。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
-
腑络
均指络脉之深者。叶天士称用。十二经脉脏腑属络是指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是指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都有其隶属和联络的脏腑,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十二经脉脏腑属络
十二经脉脏腑属络指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灵枢·海论》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是指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都有其隶属和联络的脏腑,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臂钜(巨)阴脉
臂钜(巨)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医宗金鉴
由吴谦等编纂。成书于1742年。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胃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②十二经脉之一。即足阳明胃经。《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外经
外经指经脉行于体表和四肢的外围部分。外经指经脉外行于体表肢节的部分。与内行于脏腑的部分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同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
-
胸
藏心、肺、心包等脏腑。人体的十二经脉,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均循行于此。《医宗金鉴》:“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主治病症:耳穴·胸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乳腺炎等。
-
小肠经
小肠经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火。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
-
荥穴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医学原理
《医学原理》为综合性医书。作者自序称:“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医格言”。前二卷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图论;后十一卷为各科临床,包括六淫、气血、内伤诸病、内科杂症、瘟疫、五官、口腔、外科、妇产、小儿及痘疹等病证。尤其推崇丹溪,故每门病证的治疗均有“丹溪活套”,选方颇广。
-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为书名。明·刘纯撰。书中卷三为经络专篇,内容包括十二经脉、八脉交会八穴、经脉流注、周身经穴等。作者参阅上自《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下迄刘河间、张洁古、朱震亨等诸家医论,集其精要,并以韵语等形式编纂成帙。全书分述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和运气。
-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针经》为书名,针灸著作。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元·窦桂芳校刊,将其列为所辑《针灸四书》之一。
-
正
正气为人体功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别行的正经·正:正指别行的正经,即十二经别。指十二经脉之正经,以别于支络。《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王冰注:“阴病阳不病。
-
诊脉三十二辨
《诊脉三十二辨》脉学著作。清·管玉衡撰。本书论述了诊脉大法,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领。所统二十九脉的阴阳所属及其形象;详细辨析十二经脉源流、循行及病状,对于切脉法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赵术堂
赵术堂为清代医学家。字双湖,号观澜。高邮(今属江苏)人。赵术堂久居兴化,先习儒,后业医,博采众长,积二十余年临证心得,遂撰《医学指归》二卷(1848年)。载十二经脉图象,经络解、病证解、治法解等内容。别对张元素之《脏腑药式》加以注解。其子小故、孙履鳌亦以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