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病
《内经》曾载述脾风、脾热、脾疟、脾咳、太阴呕吐、泄泻、脾胀、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阴腰痛、脾疝等多种病证,后世临床文献又有较多的补充。《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
五脏病
概述:五脏病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经病则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疝癀,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色脱,遗溺,癃闭,其郁与胜,必侵及乎脾,脾受木邪,则胸满,呕逆,飧泄。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
-
脾虚证
《太平圣惠方·脾脏论》:“夫脾者,位居中央,王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气,化气血以荣华,周养身形,灌溉脏腑者也,若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则呕吐,气逆,霍乱,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多见饮食不足,诊其脉沉细软弱者,是脾虚之候也。”
-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spleengoverningmuscle)指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病营养不足,则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脚下痛
脚下痛证名。脚底肌肤、筋脉着地作痛。《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肉萎,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多由脾病湿盛,或气血瘀滞,经脉不畅所致。见于痿、痹、脚气等病证。
-
糯米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糯米的营养价值1.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索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
小儿五脏病证
小儿心病证治:小儿心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治宜清心泻热,用泻心汤合导赤散。如血不养神,神不内敛,悸而易惊,脉细促而舌淡,宜养心复脉,用复脉汤。实则目直视,大叫,抽掣有力,宜泻火清肝,用泻青丸,或龙胆泻肝汤。脾虚,困倦思睡,睡卧露睛,泄泻色白,面黄体瘦,宜益脾健胃,用异功散。脾胃寒者理中丸;
-
脾虚秘
脾虚秘病证名。指脾虚所致之便秘。《医学原理》卷五:“脾病不能克化水谷,是以不思饮食。脉多弦缓,宜补中升阳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张璐主张以补中益气汤倍升、柴、当归,煎成后调生蜜、麻油,认为此方妙在“清气一升,浊气自降”(见《张氏医通·大便不通》)。参见虚秘条。
-
脾遗
脾遗病名。因脾病而致遗精。《医宗必读》:“脾病而遗者,色黄肉消,四肢懈惰。”宜健脾固精。可用补中益气汤合聚精丸、水陆二仙丹加减。参见遗精条。
-
神仙解毒万病丸
用法用量:一切药毒、恶草、菇子、菌蕈、金石毒、吃自死马肉、河豚发毒、时行疫气、山岚瘴疟、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赤眼疮疖、冲冒寒暑、热毒上攻、或自缢死、落水、打折伤死,但心头微暖未隔宿者,并宜用生姜蜜水磨一粒灌之,须臾复苏;用法用量:痈疽、发背未破之时,用冰水磨涂痛处,并磨服,良久觉痒,立消;
-
病色相克
指病情与面部所现征象相矛盾。病色相克是古人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来分析患者的面色,以判断病情顺逆推测疾病预后的诊断方法。病色相克,一般属逆证。肝病见黄色、心病见白色,脾病见黑色、肺病见青色、肾病见赤色,均是“病克色”。但这种相克临证运用不能过于机械,只能作为临床辨证的参考。
-
行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度者,怕以制日月之行也。”《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灵枢·五变》:“夫天之生风也,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逸者行之。”《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
弱
《灵枢·五变》:“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③脉象名。脉搏软而无力。《灵枢·禁服》:“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素问·平人气象论》:“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⑤指卑湿。
-
肉极
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偏虚寒者,症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动则关节痛,右胁下痛引肩背不可转动。1.指气极、血极、筋极、肌极、骨极、精极六种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3.指气极、肺极、脏极、筋极、骨极、肉极六种病证(见《奇效良方·痨瘵门》)。
-
脾气盛
出《灵枢·淫邪发梦》。指脾或脾经邪气盛实之证。《诸病源候论》:“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胻善瘛,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方用胃苓汤加杭芍、木瓜、牛膝。参见脾气实、脾病等条。
-
目窠上微肿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为“目窠上微拥。”指水肿病。《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凡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声,此其候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
面色萎黄
面色萎黄为症状名。指面部呈现枯萎晦黄的病色,即面色黄而没有光泽的表现。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能上荣所致。《中藏经·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脾病则面色萎黄。”可见于多种慢性消耗性病及贫血、失血、久痢、胃脘痛、营养不良等疾患。
-
坤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地廓即肉 也,肉 属脾,脾与胃为表里,故 主藏为脾病,廓主府为胃病。”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坤地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地廓即肉 也,肉 属脾,脾与胃为表里,故 主藏为脾病,廓主府为胃病。”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肌肉
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随着人的年龄不断增长,控制骨头活动的横纹肌的弹性纤维会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呼吸方法两臂拉开时吸气,回复时呼气。3.体脂肪多的人一定要先做心肺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脚踏车等。
-
肌极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病因病机:《备急千金要方·脾脏》:“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偏虚寒者,症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动则关节痛,右胁下痛引肩背不可转动。
-
格食
皆由中气闭塞,痰涎壅滞,聚而不散,如噎膈之状也。得病之因,有为怒气不得发越,食饮不得舒畅,朝暮郁闷,以睡为安,延绵日久,房事淘情,不其真气下陷而不复,邪气关格而闭塞,见食欲食,食不能下,是谓之格食。格气者,肺病也。”初发加沉香、木香,久病加炒连、人参、脾虚不足加白术,肺虚不足加麦冬。
-
白花油麻藤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ihuaYoumateng英文名:SEMENMUCUNAEBIRDWOODIANAE标准编号:WS3-BC-0030-95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birdwoodianaTutcher的干燥种子。秋季采集果实,取出种子,晒干。功能与主治:清脾热,通络,强身。用于肺病,脾病,经络病,培根病,中毒症,外敷消肿。种仁滋补,增精液。
-
肝室
肝室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八肋骨上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胆、脾病。一般针斜向外侧沿肋间皮下刺0.5~1.0寸。
-
秘传解毒丸
《普济方》卷三十九:方名:秘传解毒丸组成:贯众4两,山豆根4两,黄药子4两,牙消4两,寒水石4两,龙胆草4两,干葛4两,雄大豆4两,百药煎4两,紫河车4两,甘草节4两,薄荷4两,栀子4两,大黄4两,豆粉4两。主治:上盛下虚,水火不能升降,大便秘涩,小便不通,赤眼口疮,便红泻血,吐血泄痢不止;
-
肝旁
肝旁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七肋骨上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胆、脾病。一般针斜向外侧沿肋间皮下刺0.5~1.0寸。
-
肌
肌即肌肉。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
-
五色
概述:五色:1.反映五脏病变及各种证候的五种病色;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本文以讨论五色主病为主,故名。
-
足胻肿
足胻(héng衡)肿病证名。胻,一作(骨行),与胫同。指小腿连及足背浮肿。为水肿病常见证候,多与脾病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脾脉……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行)肿,若水状也。”
-
瘈
瘈肌体、肌肉抽动、抽掣的一种病证。《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
汁
《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鲗骨一(艹^虑)茹二物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③指饮食中的精微物质。《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④指胃中津液。《素问·痹论》:“脾病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灵枢·上膈》:“寒温不时,则寒汁留于肠中。”
-
水谷廓
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水谷廓即地廓,地廓属脾,脾与胃为表里,胃纳水谷,故又名焉。”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日出
日出指卯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参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脾心痛
概述:脾心痛(trueheartpainwithcoldlimbscausedbyspleendisease)为病证名。或一服饮加高良姜、香附等。包括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5种。病因病机:《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
-
脾为吞
脾为吞脾病时出现的吞咽症,如吞酸等。《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脾为吞。”张志聪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
-
脾开窍于口
人体的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口为水谷入胃的入口,胃脉挟口环唇,脾与胃相合,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口反映出来,这就是脾开窍于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病则食欲不振,脾虚则口淡无味,脾热往往口有甜味。
-
忌口
《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金匮要略》九痛丸方后注:“忌口如常法。”《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临床常见水肿忌盐,黄疸、腹泻忌食油腻等。忌口还包括调节饮食,忌暴饮暴食等内容。
-
腹满
指腹部痞满或满胀。《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成无己谓:“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虚而寒者之治也;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气汤、厚朴三物汤,实而热者之治也。”亦可见于臌胀、蛊胀等病。
-
地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地廓即肉 也,肉 属脾,脾与胃为表里,故 主藏为脾病,廓主府为胃病。”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背(月吕)
背(月吕)人体部位名。(月吕),同膂,指脊骨部。背(月吕)。即背脊部。《素问·标本病传论》:“脾病身痛体……三日背(月吕)筋痛。”
-
升阳补气汤
概述:升阳补气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摘录:《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普济方》卷三九一方之升阳补气汤:组成:防风根3钱,羌活1两半,柴胡1钱,甘草3分,荆子半两,升麻半两,葛根半两,独活3分,黄耆半两,人参3分,当归身3分(酒浸),陈皮3分,黄柏3分(酒浸),生地黄3分(酒洗),地骨皮半两。
-
圣授夺命丹
主治:无名疔肿,肺痈,肚痈,菌蕈菰子,金石砒毒,疫死牛马羊肉,河豚鱼毒,时行瘟疫,山岚瘴气,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冲冒寒暑,热毒上攻,痈疽发背未破,鱼脐疮,汤火所伤,百虫疯犬,鼠咬蛇伤,打扑跌伤,男子妇人颠邪鬼气鬼胎,自缢溺水,打折伤死,但心头微热未隔宿者。
-
人参启脾丸
概述:人参启脾丸为方剂名,即《医学入门》卷六方之启脾丸,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功能主治:功能健脾消食,涩肠止泻。《医宗金鉴》卷五十二方之人参启脾丸:组成:人参5钱,白术(上炒)5钱,白茯苓5钱,陈皮4钱,扁豆(炒)5钱,山药(炒)5钱,木香(煨)2钱,谷芽(炒)3钱,神曲(炒)3钱,炙甘草2钱。
-
日昳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四肢不用
四肢不用为症状名。指四肢痿软无力、失去活动能力的症象。《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医权初编》卷上:“脾病而四肢不用,有虚有实。《内经》专主于虚,谓脾主四支,今脾气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溉乎四支,故四支不为用也。本证可见于痿证、瘫痪等。
-
五宜
五宜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指谷、肉、果、菜适合于五脏病者,如脾病宜秫米、牛肉、枣、葵;心病宜麦、羊肉、杏、薤;肾病宜大豆芽、猪肉、栗、藿;肝病宜麻、犬肉、李、韭;肺病宜黄黍、鸡肉、桃、葱。五宜的说法附会于五行学说,实际意义有待探讨。
-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为治疗学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
-
五色主病
概述:五色主病是5种面色与疾病之相关性的中医望诊理论,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所主的病证。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临证需结合四诊,全面分析。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
晏食
晏食时辰名,指寅后二十五刻。《素问·标本病传论》:“脾病…王冰注:“人定,谓申后二十五刻。《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一说:晏食即“晏晡”,晚饭后申酉之间那段时辰。按:“晡”,古作餔,“晏食”为“晏餔”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