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刺
浅刺指针体进入组织较浅或仅及皮肤的刺法。《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脉虚者,浅刺之。”又“痒者,阳也,浅而刺之。”一般在皮肉浅薄之处或重要脏器附近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浅,属于热、虚证候,或体质虚弱及感应灵敏患者,适于浅刺。浅刺虽不致引起不良后果,但应该获得适当的针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
短刺
概述:短刺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见《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指治疗骨痹的针刺方法。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进针后稍许摇动针柄,逐渐深入至骨所,然后短促提插。
-
砭镰法
又名砭法、飞针。是指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的皮肤或黏膜上浅刺,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外治法。适应证:砭镰法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丹毒、红丝疗等。即用砭石之尖锋,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浅刺破,使内蕴热毒及脓血得以外泄,以达消肿、排脓、止痛之目的。注意事项:慢性的阴证、虚证禁用。
-
浮刺
概述:浮刺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指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的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操作方法:在患部邻近处斜刺,进针浅而上浮。斜针浅刺。
-
刺法灸法学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在针刺禁忌之列,必须详察病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新怒勿刺,已刺勿怒;疾病性质:《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
-
赞刺
概述:赞刺为古刺法名,是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多用于治疗局部红肿的外科病症,如临床上用三棱针散刺出血,治疗下肢丹毒。方法是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治疗痈肿。
-
滚刺筒
滚刺筒为皮肤针的一种。临床使用时术者手握针柄,将滚筒在需要刺激的部位上来回滚动。适用于须作大面积浅刺者,如末梢神经炎等。滚刺筒分筒柄和滚筒两部分,筒壁密布短针。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其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针。
-
半刺
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是指浅刺及皮,并迅速出针的针刺方法。本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似。半刺的临床应用:半刺的主要作用为宣泄浅表部邪气,适用于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与肺脏有关疾病及某些皮肤病,近代用皮肤针刺小儿时多用此法。
-
因人制宜
指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又如《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论述了据患者的年龄、胖瘦、体力强弱、皮肤色泽等体质因素,而施以相应的刺法。婴儿因肉嫩血少气弱,须毫针浅刺不留针,宁可一日针刺二次,也不要深刺久留等。
-
皮刺疗法
皮刺疗法即皮肤针疗法。是指用皮肤针刺激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多针、浅刺及刺激面广的特点。因所用的针具不同,又分别有“七星针疗法”、“梅花针疗法”、“滚刺疗法”等名称。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对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痛经、近视、神经性皮炎等效果更佳。
-
套管式皮肤针
套管式皮肤针为皮肤针的一种。针型呈圆柱状,上端有弹簧装置,按压时有细针数枚从底面的小孔中伸出,轻叩浅刺皮肤以治病。它是在古代镵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小锤式、刷帚式和滚筒式等几种。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其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针。
-
丛针
用于浅刺皮肤。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7枚,横插入一根钻有孔眼的竹箸末端并加线固定,亦称箸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梅花针、七星针、丛针等名称。现在之滚刺筒,亦属此类。它是在古代镵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小锤式、刷帚式和滚筒式等几种。皮肤针(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三刺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人、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手法创立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齐刺·三刺:三刺即齐刺,为十二刺之一,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是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
-
飞针
飞针即砭镰法。见《疡医准绳》卷一。①《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可取也。”②若为丹毒,可用瓷片浅刺患处,放出恶血;红线疗(急性淋巴管炎)时,可沿红线消毒后,多用三棱针先挑断红线近心端,然后沿红线每隔1寸挑断之,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使毒邪不再扩散。
-
毛刺
毛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以“刺浮痹于皮肤”,这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等病症。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皮肤针(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针刺深度
针刺深度针刺时针体进入机体的深浅程度。《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勿过其道。”一般在肌肉丰厚处可予深刺,在重要脏器邻近的穴位或肌肉浅薄处则应浅刺。不应为了获得强烈的针刺感应而针刺过深,以防发生不良后果。亦不宜偏取浅刺,而达不到预期疗效。
-
皮内针疗法
概述:皮内针疗法(intradermalneedletherapy)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揿针,则直刺。儿科疾病:儿童假性近视、小儿遗尿、小儿抽动障碍等。眼科疾病:霰粒肿、麦粒肿、干眼症等。颗粒型又称麦粒型,一般长约l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
皮内针
使用时将针横刺入皮下(揿针则垂直按入),若无不适,且不刺痛或影响肢体活动时,即可用胶布固定。皮内针(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参见皮内针疗法:皮内针疗法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揿针,则直刺。本法对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胃痛、神经衰弱等疗效较优。
-
埋针疗法
概述:皮内针疗法(intradermalneedletherapy)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揿针,则直刺。儿科疾病:儿童假性近视、小儿遗尿、小儿抽动障碍等。眼科疾病:霰粒肿、麦粒肿、干眼症等。颗粒型又称麦粒型,一般长约l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
五脏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
五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
-
扬刺
概述:扬刺为古刺法。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操作方法: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说明:《黄帝内经太素》“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较大。
-
半剌
半剌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纳)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是五刺之一。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的刺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仿。近代应用的皮肤针即由此发展而来。以“刺浮痹于皮肤”,这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等病症。
-
络刺
络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浅刺小络出血,与经刺相对,与“十二刺”中“赞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本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例如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中暑、高热、惊厥、昏迷、丹毒、痔疾、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
七星针
七星针形如小锤,头上装有7枚小针,用以叩击浅刺皮肤。现在之滚刺筒,亦属此类。皮肤针外形似小锤状,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皮肤针(图出《中国针灸学词典》)皮肤针法是古代的“半刺”、“扬刺”、“毛刺”等刺法发展而来,《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内,如拔毛状,以取皮气。”
-
皮肤针
硬柄皮肤针和软柄皮肤针的持针姿势叩刺部位: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3种:(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直接速刺法
直接速刺法为针刺进针方法之一。指针刺操作时双手配合,持圆利针、三棱针、短毫针等直接迅速点刺、浅刺穴位的进针法。
-
刺卫无伤营
刺卫无伤营为针刺宜忌之一。《难经·七十一难》言:“刺卫无伤荣。”指治卫分病时,应卧针浅刺,以免损伤人体营气。
-
刺血拔罐
刺血拔罐即刺络拔罐。是指在刺络(刺血)之后再行拔罐的治疗方法。其法于皮肤消毒后,先用皮肤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然后再于局部拔罐,以吸出少量血液,拔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主治肌肉劳损、扭伤、腰腿风湿痛、神经性皮炎、丹毒、神经衰弱等病症。对贫血、有出血倾向的病症、大血管所在部位,均不宜使用。
-
沿皮透刺法
沿皮透刺法为透刺方法之一。又称浅刺横透法。指针刺时刺入一穴后,然后针头对准临近的另一穴,沿皮刺入,使一针刺二穴或三穴的透刺法,一般不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等。
-
绝皮
绝皮指皮、肉相交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
-
夏取诸腧孙络
夏取诸腧孙络为治疗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腧,指五输之输穴,如太渊、足临泣之类;孙络,即络脉分支。意谓夏天阳盛于外,宜浅刺相应的输穴或孙络出血。
-
陶瓷针
陶瓷针是指以陶瓷碎片砭刺治病的方法。见清·鲍相璈《验方新编》称,并有用它治疗瘴毒、痧症等记载。参见陶针、瓷针:陶针是指古代以陶瓦碎片经消毒后砭刺局部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明·万密斋《片玉心书,丹毒门》:“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速刺,令出恶血。”一般在体表一些特定部位进行浅刺。
-
豪刺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古代九针之一,为临床所常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日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
-
箭头针
箭头针即镵针。《针灸大成·卷四》:“镵针…九针之一。后人又称为箭头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其针头部大,针尖锐利如箭头,长一寸六分,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
挑刺法
挑刺法(prickingbloodtherapy)为针刺手法之一。是指浅刺皮肤,挑断纤维,放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
点刺法
点刺法(swiftprickingbloodtherapy)为针刺手法之一。是指快速浅刺出血的一种针刺方法。
-
腕踝针疗法
概述:腕踝针疗法,针刺疗法之一。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对于横膈线以上部位的病症,选腕部进针点;针刺方向朝病端,通常朝近心端,病若在腕踝以下,朝远心端。4.如有晕针,处理同体针疗法。
-
逐
逐驱逐,攻除。《灵枢·官针》:“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
-
中平
中平为经外奇穴名。1.出《中医杂志》。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之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或髌骨中线与外踝上缘连线之中上1/3点。主治癫症、痴呆症、慢性精神病等。一般重病深刺5~轻症浅刺1.5~位于中指指掌横纹之中点。主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2~
-
皮肤针疗法
概述:皮肤针疗法(cutaneousneedletherapy)又称皮刺疗法、小儿针疗法。适应症:神经衰弱,脱发,偏头痛,肋间神经痛,胃肠疾患,皮神经炎,周围神经炎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所致的皮肤感觉异常,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荨麻疹,以及年老、体弱、小儿精神紧张、惧怕针刺者,均可用本法治疗。一般情况用中等刺激。
-
挑割疗法
在背部或穴位上挑破血眼,然后向内深入,用针挑出一些纤细的皮下纤维样物,称之为挑治疗法。2.手掌部位(二)体表位置:自神门穴至无名指与小指间隙方向1.5厘米处开始切口,切口斜向食指根部长约1.5厘米。3.取重强刺激手法。4.保持被挑治和割治部位清洁,挑治和割治后3-5天内不要洗澡。针刺后挤出黄色液体,不可出血。
-
发针
出针·发针:发针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浅刺而疾发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瘠,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意指针刺深度较浅而很快出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
-
陶针疗法
针刺疗法·陶针疗法:陶针疗法(potteryneedletherapy)是用陶瓷片的锋刃刺激腧穴或患病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刺激方法有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刺、散刺、集中刺和广散刺数种;陶针治病以急性病痛为主,如中风、伤暑、感冒、急性惊风、腹痛、呕吐、泄泻、目赤红眼、疝气、尿闭、痹证、痈疽、顽癣等,多能奏效。
-
针刺深浅法
依荣卫分深浅《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刺阴者先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类别原则方法刺卫刺卫无伤营浅刺,沿皮横刺(卧针)刺营刺荣无伤卫先用左手按压穴位,使浅层卫气散开后再针刺
-
皮肤针刺法
皮肤针刺法是将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皮部)的治疗方法,属丛针浅刺法。皮肤针刺法由古代“半刺”、“浮刺”、“毛刺”发展而来。人体皮部是十二经络在体表的分布,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以通过络脉作用于脏腑经脉,促进机体功能恢复。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要求:针尖不可太锐,呈松针形。
-
过梁针法
过梁针法亦称深刺奇穴法。用毫针深刺或强刺激经外奇穴以治疗癫痫等精神疾患的针刺方法。令患者坐于靠椅上,用约束带将患者的腰部及上下肢固定。针刺奇穴要深,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施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向右捻转为补,向左捻转为泻。左右捻转或浅刺不捻转为平补平泻。
-
阳剌
阳剌即“扬刺”,《黄帝内经太素》作阳刺,与“阴刺”对举。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正中刺一针,旁边刺四针而浅,可治疗寒气稽留面积广大而浅的病症。近代所用的梅花针,即衍生于这种多针浅刺法。
-
内至阴
概述:内至阴为经外奇穴名,出自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位置:位于足小趾内侧,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与至阴穴内外相对处。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惊风、晕厥、脏躁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l~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当施行知热感度测定法时,以本穴代替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测定温热值。
-
七星针疗法
皮肤针疗法之一·七星针疗法:七星针疗法为皮肤针疗法之一。皮肤针是一种多针浅刺的专门针具。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它是在古代镵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小锤式、刷帚式和滚筒式等几种。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七星针(七枚)、梅花针(五枚)和丛针(针数不限)等。其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