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窍
2.治法之一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则从“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出发,提出“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肺气通于鼻”、“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之说。分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
-
菖蒲导痰汤
处方:半夏9g,茯苓12g,橘红9g,甘草6g,菖蒲12g,南星6g,枳实6g。主痰气生厥,忽然眩仆,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平素可见痰多、胸闷、乏力等,脉多沉滑。用法用量:先以通关散搐鼻开窍,继以菖蒲导痰汤治疗。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南星燥湿,祛风止痉,配半夏、陈皮可豁痰顺气;枳实行气化痰,散结消痞;
-
透顶清神散
《敖氏伤寒金镜录》:方名:透顶清神散组成:猪牙皂角、细辛、白芷、当归各等分。主治:伤寒热蓄于内,舌见红色,不问何经;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神识昏愦,人事不知。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各家论述:此方取细辛、皂角,善能刺激神经以开窍;配以白芷之芳香上达,当归之通脉舒筋,仿通关散之意以吹鼻取嚏。
-
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指痰浊蒙闭心包所致的症候。多因抑郁、暴怒等七情所伤,或感受湿浊邪气,阻塞气机,以致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所致。临床表现为神识痴呆,精神抑郁,或神志昏蒙、举止失常、喃喃自语,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缓而滑等。指痰浊阻遏心神,引起意识障碍。治宜豁痰开窍,方如导痰汤合苏合香丸。
-
二圣救苦丹
概述:二圣救苦丸为《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功能开窍泻火。二圣救苦丸的别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二圣救苦丸处方: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二圣救苦丸的制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二圣救苦丸功能主治: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
二圣救苦丸
概述:二圣救苦丸为《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功能开窍泻火。二圣救苦丸的别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二圣救苦丸处方: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二圣救苦丸的制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二圣救苦丸功能主治: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
加味清肝开窍汤
处方:生耆15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何首乌藤30g,茵陈15g,藿香10g,佩兰10g,杏仁10g,橘红10g,郁金10g,远志10g,菖蒲10g,川连4.5g,琥珀粉1.2g(冲服),羚羊粉0.6g(冲服)。功能主治:调补气血,芳化痰湿,清肝开窍。主气血两虚,肝胆余热未清,湿痰蒙窍引起的慢性肝昏迷。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
蟾蜍眉脂
注解:蟾蜍眉脂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药性论》。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蛤蟆酥
注解:蛤蟆酥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山东中药》。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宣窍
宣窍治疗学名词。①宣通口、鼻、咽喉等窍道的治法。如湿浊闭塞鼻窍,浊涕下流,可用苍耳散宣通鼻窍。②同开窍。用化痰药或芳香药宣通痰浊阻塞心窍及邪陷心包的治法。症见神志不清,言语蹇涩,痰涎壅盛等,宜礞石滚痰丸、导痰汤、至宝丹、苏合香丸等。
-
舌出
舌出为病证名。舌体伸出口外而不能收。出《伤寒论》。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用知柏地黄丸。
-
窍闭
窍闭病证名。窍,系指耳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认为:“耳窍闭塞多由损伤、挖伤、雷炮震伤,以及患聤耳溃脓不止使耳窍破坏失听。治疗宜用开窍宣通的方法。外伤可选凉血活血之剂,如桃红四物汤、犀角地黄汤等。
-
魄门
魄门为七冲门之一。指肛门,即肛管与肛门及其周围的括约肌组织,有控制粪便排出的作用。出《难经·四十四难》。王冰注“谓肛之门也。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妇女白淫
概述:妇女白淫为病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妇女从阴道内时时流出有白色黏液,形如胶样的秽物。病因病机:多因房劳伤肾,心肾不交,肾主水开窍在阴,胞冷肾损故下流淫浊,而小便通利无碍。方用金锁正元丹、固精丸、锁金丸(补骨脂、青盐、茯苓、五味子)等。
-
肺主鼻
肺主鼻生理学名词。指肺司呼吸,开窍于鼻,鼻为肺之官,其通气及嗅觉功能须赖肺气调和。《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主鼻。”
-
痘疹闷乱
痘疹闷乱病证名。《痘疹心法》:“谵妄、狂扰而烦躁者,谓之闷乱。”多由湿热、痰浊或瘀血阻塞心包,所及神志所致。治宜清热化湿,豁痰消瘀。烦热闷乱,宜清心解毒,用导赤散加银花、连翘、黄连之类。如湿蔽清窍,宜芳香化浊,用菖蒲郁金汤。瘀血阻络,宜消瘀活络,用通窍活血汤。
-
产后恶血入心
概述:产后恶血入心为病证名。又名产后恶血冲心。病因病机:多因产后气血亏损,阴血不足,虚火上炎,以致恶血入心,随虚火上扰清神。症状:出现烦闷欲绝,神识昏迷的证候。治疗:宜用益气养阴法,佐以开窍醒脑。宜用七珍散(人参、生地、川芎、防风、菖蒲、细辛、飞朱砂)补之。
-
安神代茶饮
处方龙齿3钱(煅),石菖蒲1钱。功能主治宁心安神。主心经病。用法用量水煎,代茶。各家论述方中石菖蒲入心、脾经,具开窍安神之作用,《本经》称本药可“开心孔,补五脏”;龙齿归心、肝经,可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治心悸、惊痫诸证。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花斑癣特灵
处方:雌黄(雄黄代亦可)9g,石硫黄9g,煅明矾4g,蜜陀僧6-15g,红砒石2g,轻粉3g,蛇床子6g,海浮石4g。功能主治:花斑癣。用时药末以煤油调匀,以鸭毛沾药液外涂,患部先热敷,次用老生姜搓皮肤呈红色,自觉有热感,使毛孔开窍后,依上法涂药,6小时后用热水洗掉。注意:忌用生水,禁入口内。
-
解语丹
处方:白附子(炮)石菖蒲远志肉天麻全蝎(去毒,酒炒)羌活僵蚕各30克木香15克牛胆南星30克制法:上研细末,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熄风,化痰,开窍。治心脾中风,痰阻廉泉,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用法用量:每服30丸,薄荷汤下。摘录:《永类钤方》卷十一
-
牛黄铁粉丹
处方:牛黄腻粉朱砂(研)麝香(研)生犀末脑子(研)铅白霜雄黄各22克天南星(牛胆制)铁粉川甜消人参各15克金箔银箔各10片(大者)制法:上十四味,研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熄风化痰,镇惊开窍。治中风痰盛,精神昏愦,言语謇涩,手足不遂,诸药不效者。用法用量:每服2丸,以薄荷汤化下。
-
清心导痰丸
《医学纲目》卷十七:清心导痰丸:处方:白附30克南星(姜汁制)60克半夏(姜汁制)60克黄连(炒)23克天花粉30克白僵蚕(炒,去丝、嘴)15克川乌(盐制)6克郁金23克天麻羌活各15克制法:上为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心泻火,豁痰开窍。治舌纵,口角流涎不止,口目喁斜,手足痿软。
-
升清流气饮
处方: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10克,乌药6克,柴胡3克,大腹皮10克,川芎3克,蔓荆子6克,菖蒲3克。功能主治:调理气机,升清开窍。主气滞窍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干祖望方
-
新制消结汤
处方:老君髯30克,白花草60克,二郎箭0.5克,九头狮子草30克。功能主治:祛痰、疏气、消炎、行瘀、开窍、败毒、通络。主痰凝气聚,瘀热阻遏,经络不通。用法用量:取用猪颈杀口处之肉同上药共炖,肉用500克,肉炖烂后,吃其肉,饮其汤。摘录:刘静庵方
-
血腑逐瘀汤加减
处方:生地9克,枳壳9克,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9克,桔梗6克,柴胡6克,甘草6克,桃仁6克,红花6克,怀牛膝20克,丝瓜络20克,路路通10克,石菖蒲15克。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主外伤所致气血瘀滞。(神经性耳聋)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摘录:蔡福养方
-
玉竹钩藤汤
处方:丹参12克,玉竹12克,女贞子12克,生牡蛎12克,钩藤12克,竹茹12克,白芍15克,麦冬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知母9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滋阴潜阳,开窍化痰。主阴虚阳亢,肝阳化风,风痰阻窍。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斯炽方
-
鸭跖花
来源:毛茛科鸭跖花Oxygraphisglacialis(Fisch.)Bung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疏风散寒,开窍通络。注意: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者忌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全生止逆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组成:麦冬、焦栀、茯神、枣仁、黄芩、百合、茯苓、石菖蒲、香附、广皮、白芍、生地、天冬、辰砂、竹叶。主治:妊娠忽遇死丧大故,悲哀太盛,以致胎气逆上,内热口干,梦寐不宁,烦躁不卧。各家论述:是方二神、苓、二冬、枣仁,安神定志;芩、芍、地、栀,清热凉血;竹叶清肺金;菖蒲开窍。
-
抑火安心丹
《卒中辑要》:方名:抑火安心丹组成:人参1两,石膏5钱,茯神1两,天花粉5钱,菖蒲1钱,麦冬3钱,玄参1两。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妙在用石膏于人参、茯神之中,补心气而泻胃火,则火易消,气又不损,况天花粉之消痰,菖蒲之开窍,又佐之各得其宜,有不定乱而为安者乎。
-
武红灵丹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武红灵丹组成:朱砂12两,火消12两,硼砂(炒珠)12两,雄黄12两,金礞石(煅)8两,麝香2两,冰片2两,赤金140张功效:开窍避秽,去暑解毒。主治:关窍不开,暑湿郁闷,中暑昏迷,四肢厥冷。用法用量:每服2分,温开水送下。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蜜葱猪胆汤
《医林改错》卷下:方名:蜜葱猪胆汤组成:猪胆1个(取汁),白蜜4两4钱(调和一处),葱头4个(带白1寸),黄酒半斤。功效:清热润燥,通阳开窍。主治:通身肿,肚腹不大。用法用量:用酒煎葱2-3沸,将酒冲入蜜胆内服之。
-
醒神益气汤
《古今名方》引《肝硬变腹水证治》:方名:醒神益气汤组成:炙远志9g,炒枣仁9g,石菖蒲9g,石柱参9g,茯神12g,熟附片6g,犀角粉0.9g(冲服),羚羊角粉0.9g(冲服),广陈皮3g。功效:开窍醒神,清心益气。主治:肝昏迷。用法用量:浓煎,温服。若深度昏迷,另用人参15g煎水化服至宝丹一丸。
-
菖蒲属
中文名菖蒲属拼音名changpushu拉丁名Acorus中国植物志13(2):4描述AcorusL.菖蒲属,天南星科,4种,分布于北温带至亚洲热带,我国均产之。根茎有香味;花序柄有侧生、淡绿色的肉穗花序一个;佛焰苞叶状且与花序柄贯连;子房2-3室,有胚珠多颗;属下物种菖蒲、菖蒲(原变种)、长苞菖蒲、金钱蒲、金线蒲、石菖蒲、细根菖蒲
-
穴生穴
穴生穴为子午流注用语。如甲日戌时开窍阴,窍阴在胆经五输穴中属井金,下一个开穴应该是小肠经的荥(水)穴前谷,因为金能生水之故。再下一个开穴应是胃经的俞(木)穴陷谷,因为水能生木。每天开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开何经之穴,即可按经生经的原则推算。因为甲属胆木,木生火,小肠属火。
-
喉科擎拿疗法
喉科擎拿疗法亦称擒拿法。是将捏拿穴位与擎举上肢、扩展胸廓等相结合治疗咽喉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顺气、化痰、开窍、利咽的作用,若运用得当,可使咽喉肿痛或扁桃体切除术后的病人即刻进食。对缠喉风、锁喉风、喉闭等,以及相当于喉痉挛、喉水肿和咽部急性炎症引起的喉阻塞也有一定效果。
-
白玉化痰丸
概述:白玉化痰丸即《外科全生集·新增马氏试验秘方》方记载的白金丸的别名。组成:白矾、郁金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皂角汁为丸(现多制成糊丸及水丸,每服一至二钱,日一二次)。功能主治:功能豁痰开窍。主治喉风、乳蛾,及痰阻心窍而致的癫痫发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
-
经生经
经生经为子午流注用语。因为甲属胆木,木生火,小肠属火。每天开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的所开之穴,即可按穴生穴的原则推算。如甲日戌时开窍阴,窍阴在胆经五输穴中属井金,下一个开穴应该是小肠经的荥(水)穴前谷,因为金能生水之故。再下一个开穴应是胃经的俞(木)穴陷谷,因为水能生木。
-
万氏牛黄丸
概述:万氏牛黄丸即《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记载的牛黄清心丸。别名:万氏牛黄丸、万氏牛黄清心丸处方:牛黄二分半,朱砂一钱半,黄连五钱,郁金二钱,黄芩、栀子仁各三钱。制法:为细末,腊雪水调面糊为丸,黍米大用法用量:每服八至九丸,灯心煎汤送下。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治心热神昏。
-
豁痰息风
豁痰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祛痰化浊开窍、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风痰所致痫病等病证的治法。
-
涤痰息风
涤痰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荡涤痰涎、化浊开窍、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顽痰所致癫痫等病证的治法。
-
舌涩
舌涩即舌謇。舌蹇(jiǎn检)为症状名。系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謇涩之谓。多因脾胃积热,津液灼伤所致。症见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治宜清热生津,导赤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枯梗等;若因中风、暑痉之痰阻心窍者,宜豁痰开窍,用温胆汤加减。
-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五液与五脏的功能活动、经脉所过或开窍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因此,五液分泌的异常,可作为五脏辨证和津液辨证的参考。
-
温开
温开即逐寒开窍。详该条。
-
诸痫瘖
诸痫瘖病证名。指小儿痫证发作后,发音不出。《婴童百问》:“喉为气之道路,风伤其气,以掩其道路之间,抑亦血滞于心,心窍不通所致也。”治宜豁痰开窍,用猴枣散,并针刺哑门、内关。
-
痰迷
痰迷病证名。《厘正按摩要术》:“小儿痰壅气塞,呀呷作声;甚至痰漫窍闭,如痴如迷;甚至痰塞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在小儿为尤多。”治宜豁痰开窍,用涤痰汤加减。推拿:分阴阳,推三关,退六腑,推肺经、心经等。针刺天突、内关。
-
尸厥
厥证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等。尸厥的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或兼见手足逆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宁;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头旋晕倒,呼吸低微而不连续,脉微弱如绝。尸厥的治疗:治宜以针灸外治,内服苏合香丸开窍,或中西医结合抢救。
-
舌謇
舌謇(jiǎn检)同舌蹇。舌蹇(jiǎn检)为症状名。又名舌涩。系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謇涩之谓。多因脾胃积热,津液灼伤所致。症见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治宜清热生津,导赤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枯梗等;若因中风、暑痉之痰阻心窍者,宜豁痰开窍,用温胆汤加减。
-
舌蹇
又名舌强、舌涩。舌蹇的症状:患者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舌蹇的病因病机:舌蹇多因脾胃积热,津液灼伤所致。舌蹇的治疗:舌蹇治宜清热生津,可用导赤散加减治疗。或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枯梗等。若因中风、暑痉之痰阻心窍者,宜豁痰开窍,用温胆汤加减。
-
抹法
抹法推拿手法名。《理瀹骈文》:“推拿,乡村人谓之抹。”抹法操作要领:抹法是用拇指(单或双拇指)指腹贴附于皮肤,和缓轻柔的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不应带动皮肤。抹法的作用与应用:抹法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适用于头面及颈部,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失眠、颈椎病及面瘫等病证。
-
麻毒内攻
麻毒内攻病证名。指麻毒不能适发外出的逆证。《古今医鉴》:“麻疹既出,一日而又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轻则烦躁谵妄,重则神昏闷乱。治宜透疹清解。内服荆防败毒汤,外用胡荽酒擦全身。重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