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林改错
概述:《医林改错》为中医脏象著作。主要内容:《医林改错》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恰当之处;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
-
通窍活血汤
主治暴盲。眼疼白珠红,无论有无云翳,先将此药吃1付,后吃加味止痛没药散,1日2付,2-3日必全愈;与姜、葱、黄酒配伍更能通络开窍,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从而使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妇女干血劳或小儿疳证,都因瘀血内停,新血不生所致,必须活血化瘀,推陈致新。
-
王清任
同样的道理,肝脏的位置,也不是指现代解剖学说中的肝脏,而是一种由“肝气上升”、“肺气下降”理论,和“左升右降”的气机循行特点,共同衍生出来的“肝位居左”的功能化概念。他在瘀血证的治则治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认识非常深刻,其间进行了更深透的分析,还留下了“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之类的优秀方剂。
-
脑髓
脑与脊髓的合称:脑髓是脑与脊髓的合称。《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浆:脑髓指脑浆。《医林改错》:“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
-
罗汝兰
罗汝兰清代医家。受《医林改错》启发,认为鼠疫乃热毒成瘀,遂以治血为主,兼以解表,用加减解毒活血汤作主方,救治患者,活人甚众。光绪十九年又补其侄启沃“涂瘰”方等,再次刊行。光绪二十一年在原书基础上续增经验方及治案等,编成《鼠疫汇编》,对其病源流,治法均有所阐发。后经郑肖岩增订,更名《鼠疫约编》。
-
久病发惊
久病发惊为病证名。长期患病,气虚血亏而成惊搐。其症身热起伏,面颊潮红,形瘦肉脱,似搐非搐,有时昏迷少气。治宜健脾益气,养血镇惊,用可保立苏汤(《医林改错》:黄芪、党参、甘草、白芍、当归、白术、山萸肉、枣仁、枸杞、破故纸、核桃肉)加减。
-
保元化滞汤
处方黄耆1两,滑石末1两。功能主治小儿痘疹5-6日后,痢疾或白或红,或红白相杂,及大人初痢、久痢。用法用量大人初痢,滑石用一两五线、白糖一两,不用黄耆;久痢,加黄耆,滑石仍用一两五钱。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刺猬皮散
处方:猬皮(烧灰)。功能主治:五色痢疾。有梦或无梦遗精,无问虚实。用法用量:每服2钱,酒下。摘录:方出《本草纲目》卷五十一引《寿域方》,名见《医林改错》卷下
-
癫狂梦醒汤
处方: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6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6克腹皮9克青皮6克陈皮9克桑皮9克苏子12克(研)甘草15克功能主治:主癫狂。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黄耆甘草汤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黄耆甘草汤:处方:黄耆甘草(炙)各15克桂(去粗皮)15克人参30克芍药赤茯苓(去黑皮)各60克制法:上六味,哎咀如麻豆大。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180毫升,去滓,入饴糖少许,煎化热服。功能主治:伤寒后,虚劳短气,小肠急痛,羸劣。病重1日2付。
-
黄耆桃红汤
处方:黄耆8两(生),桃仁3钱(研),红花2钱。功能主治:产后抽风,两目天吊,口角流涎,项背反张,昏沉不省人事。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会厌逐瘀汤
概述:会厌逐瘀汤为方剂名,出自《医林改错》卷下方。甘草、桔梗各三钱,枳壳、赤芍药、当归各二钱,玄参、柴胡各一钱。桃仁15克(炒)红花15克甘草9克桔梗9克生地12克当归6克玄参3克柴胡3克枳壳6克赤芍6克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宣肺利咽。治呃逆,慢喉喑,喉痹等属气滞血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急救回阳汤
《医林改错》卷下:急救回阳汤:处方:党参24克附子24克(大片)干姜12克白术12克甘草9克桃仁6克(研)红花6克功能主治:回阳救逆,活血化瘀。炙甘草以和中气之漓,此急救回阳汤之所以必需也。而方中山药,又能温固下焦,滋补真阴,协同人参以回肾气之下趋,使之上行也;是此汤为回阳之剂,实则交心肾,和阴阳之剂也。
-
加味止痛没药散
处方:没药3钱,血竭3钱,大黄2钱,朴消2钱,石决明3钱(煅)。功能主治:初起眼疼,白珠红,后起云翳。用法用量:上为末,分4付。早、晚清茶调服。摘录:《医林改错》卷上
-
小茴香酒
处方:小茴香30克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白浊。由精道受风寒而成,汤药全不效者。用法用量:用黄酒250毫升烧滚冲,停一刻,去滓服酒。摘录:《医林改错》《医林改错》卷下:方名:小茴香酒组成:小茴香1两(炒黄)。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心气虚血瘀
心气虚血瘀为证候名。指心气虚弱,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以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精神疲倦,面色紫黯,舌淡紫,脉弱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气为血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正常推动,若元气亏虚,无力行血,则血行缓慢,停留而瘀。此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宜补气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行血。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
蜜葱猪胆汤
《医林改错》卷下:方名:蜜葱猪胆汤组成:猪胆1个(取汁),白蜜4两4钱(调和一处),葱头4个(带白1寸),黄酒半斤。功效:清热润燥,通阳开窍。主治:通身肿,肚腹不大。用法用量:用酒煎葱2-3沸,将酒冲入蜜胆内服之。
-
夜热
夜热证名。因热入血室,或阴血不足,或血瘀所致。《证治准绳》卷一:“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治用四顺饮子。《血证论·发热》:“血虚者,发热汗出,以血不配气,则气盛而外泄也。《医林改错》谓每晚内热,兼皮肤热一时,为内有瘀血所致,治用血府逐瘀汤。
-
中西医粹
《中西医粹》为丛书名。清·罗定昌撰。其中《脏腑图说》、《脏腑各图》,系以脏腑配合八卦、干支、太极图及五运六气等立论,多语涉玄虚。惟其所附王清任《医林改错》与英人合信氏《全体新论》中的内脏图说较切实际。《症治要言》分论十二经脉的主病证治。《医案类录》为作者的若干医案与医论。现存多种清末石印本。
-
糟鼻子
糟鼻子病名。系指鼻准红赤,经久不愈之病证。《医林改错》:“糟鼻子,色红,是瘀血。”详见酒齇鼻条。
-
积瘀泄
概述:积瘀泄为病证名。积瘀泄的治疗:《医林改错》治泄泻日久不愈,或五更泄补肾无效,作瘀血治,用膈下逐瘀汤。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
灯笼病
概述:灯笼病(lantern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瘀血久郁,内热外凉,以身外凉,心里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灯笼病的病因病机:瘀血所致里热外凉者。《医林改错》卷上:“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灯笼病的治疗:治当活血祛瘀,宜用血府逐瘀汤。
-
痹
瘀血痹者,用《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参见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条。《中藏经》:“痹者闭也。除前述诸痹外,包括周痹、众痹、气痹、血痹、肌痹、筋痹、脉痹、心痹、肝痹、脾痹、肾痹、肺痹、顽痹、胞痹、肠痹、痛风、走注、十二经筋病等。
-
黄耆赤风汤
处方:黄誊60克(生)赤芍3克防风3克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小儿减半。治瘫腿,可酌加用量。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可保立苏汤
概述:可保立苏汤为方剂名,出自《医林改错》卷下方。黄耆45克(生)党参9克白术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6克枣仁9克(炒)山萸3克枸杞子6克故纸3克核桃1个(连皮打碎)功能主治:主治病久气虚,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两目天吊,口流涎沫,不省人事。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温补脾肾之功。
-
龙马自来丹
处方:马钱子240克地龙8条(去土,焙干,为末)香油500克制法:将香油入锅内熬滚,人马钱子炸之,待马饯子微有响爆之声,取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紫红色为度,研为细末,再入前地龙末,和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治痫证。吃一月后,不必服汤药,净吃丸药,久而自愈。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少腹逐瘀汤
概述:少腹逐瘀汤为方剂名,出自《医林改错》卷下方。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方解:本方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
-
足卫和荣汤
处方:黄耆1两,甘草2钱,白术2钱,党参3钱,白芍2钱,当归1钱,枣仁2钱,桃仁1钱5分(研),红花1钱5分。功能主治:痘后抽风,两眼天吊,项背反张,口噤不开,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周身溃烂,脓水直流。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木耳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组成:木耳2两钱,当归2两7钱,川芎2钱,牛膝2钱,杜仲2钱,木瓜3钱4分,乳香1钱,没药1钱。主治:手足抽搐,腰腿疼痛,湿痹,血流不通。《产科发蒙 附录》引《百一》:组成:陈棕、木耳、莲房、槐木(各煅存性)等分。《医林改错》卷下:组成:木耳1两(焙干研末),白砂糖1两。
-
止泻调中汤
《医林改错》卷下:组成:黄耆8钱,党参3钱,甘草2钱,白术2钱,当归2钱,白芍2钱,川芎1钱,红花3钱,附子1钱(制),良姜5分,官桂5分(去粗皮)。主治:痘六七日后泄泻不止,或十余日后泄泻,及痘后抽风兼泄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为病机。气为血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正常推动,若元气亏虚,无力行血,则血行缓慢,停留而瘀。临床常见身疲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之症,又有瘫痪、麻木或窜痛等血瘀之表现。此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宜补气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行血。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
通经逐瘀汤
《医林改错》卷下:方名:通经逐瘀汤组成:桃仁8钱(研),红花4钱,赤芍3钱,山甲4钱(炒),皂刺6钱,连翘3钱(去心),地龙3钱(去心),柴胡1钱,麝香3厘(绢包)。瘀血阻于经隧,营卫之气不得宣通,风邪久郁而致风痞痛日久发作之证。加减:血热,加山栀、生地;虚热,加银柴胡、地骨皮;桃仁、赤芍活血化瘀;
-
洪哲明
学医时间:1963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王清任、张锡纯、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邝安堃、贝淑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千金方》、《脾胃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无怨无悔;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翻译医学文章(摘)10多篇。
-
顾国龙
顾国龙,1934年6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64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喻嘉言、王清任、张锡纯、傅宗翰。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谢昌仁
谢昌仁,1919年8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本草备要》、《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发展中医,应重视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基本特点的研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
吴震西
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医外治杂志》编委会顾问。学医时间:1942年从医时间:1947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吴尚先、王清任、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理钥骈文》、《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泽兰山甲汤
组成:泽兰10g,炮山甲12g,桃仁10g,川芎10g,防风10g,菊花10g,白芷10g,蔓荆子10g,天麻10g,山栀10g,白蒺藜15g,甘草5g。功能:化瘀通络,祛风定痛。主治: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属于瘀血证型之顽固性头痛。方中泽兰、山甲、桃仁、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本草从新》言山甲“通经络,达病位”。
-
蔡景高
蔡景高,1928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主任医师,教授,曾任苏州市中医医院院长(1981~1989),江苏省中华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从医时间:195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
-
任南新
任南新,1949年12月出生,江苏省宜兴市人。学医时间:1972年5月从医时间:1975年8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吴鞠通、王清任、张锡纯。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头髓
脑为奇恒之腑之一。又称髓海、头髓(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
-
王勋臣
王勋臣即王清任。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敢于对古典医籍关于人体脏腑的记述提出质疑,亲身到义冢和刑场去观察尸体内脏,虚心向别人请教,并以动物解剖相比较。其中改正了古书记述人体脏腑的一些错误,提出不少新的看法,并化裁出一些重在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的方剂,对后世医家有一定影响。
-
少腹血瘀证
少腹血瘀证为证候名。瘀血阻滞于少腹,症见少腹刺痛或胀痛、拒按,或可触及包块,或二便不调,舌紫黯或有斑点,脉弦涩等,治宜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炒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延胡索、没药、川芎、官桂各一钱,赤芍药、炒五灵脂各二钱,蒲黄三钱半,当归三钱。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经期腰酸少腹胀;
-
身热夜甚
身热夜甚为症状名,即夜热。多因热入血室,或阴血不足,或血瘀所致。《证治准绳》卷一:“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日热入血室,…宜泻血汤,退热汤。”《血证论·发热》:“血虚者,发热汗出,以血不配气,则气盛而外泄也。为内有瘀血所致,可用血府逐瘀汤(见《医林改错》)。
-
头痛·瘀血闭阻证
是指瘀血阻滞,以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瘀血头痛的症状:症见头痛如锥刺,痛有定处,时发时止,经久不愈,或面色晦滞,舌有瘀斑,脉涩等。常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兼气虚者加黄芪,痛甚者加全蝎、蜈蚣、地龙、白芷等。
-
耳聋·气滞血瘀证
定义:耳聋·气滞血瘀证(deafness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耳聋耳鸣,或有爆震史,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耳聋证候。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5克、益智仁15克、鹿角霜15克。耳聋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气滞血瘀证、肾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等证型。
-
中医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的概念:中医解剖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医学史上缺乏明确的论述。而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更肯定西医学的解剖内容,谓之“精思研究,不作一影响揣度语,则西士所独也”。1973年国外学者Goldbeig曾提出人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系统cAMP/cGMP两种环核苷酸之间存在着类似阴阳的关系,就是中西医结合应用的实例。
-
五脏六腑图说
《五脏六腑图说》为综合性医书。1卷,清·高思敬撰。本书用白话文将脏腑的形态,对照《内经》、《医林改错》以及西医的解剖图形分别绘出对照说明。在中西医有关解剖学的合参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书后附有五脏药性补泻温凉歌、三百六十穴歌和各经的经脉经穴图等。本书收入《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现有1917年排印本。
-
血瘀不孕
不孕症型之一。血瘀不孕因情志内伤气血运行不畅,或感受寒邪,血被寒凝,以致瘀血停滞,内阻冲任胞脉不能摄精受孕。气滞血瘀者,兼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乳房胀痛,治宜行气理血,方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寒邪客于胞中者,兼见手足不温,小腹凉痛,治宜温经散寒,方用《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
小儿半身不遂
小儿半身不遂为病证名,指小儿肢体一侧运动障碍或完全丧失。针灸治疗:上肢,取肩髃、曲池、列缺、少商、合谷、手三里;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
-
元神之府
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