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穴
概述:俞穴:1.所有穴位;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俞
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触诊
触诊治疗学名词。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
-
经俞
概述:经俞:1.经穴;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经俞者,谓经之穴也。”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经俞:经俞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秋刺经俞。”马莳注:“经俞者,据下节井荥推之,则是各经之经穴俞穴也。”
-
医护记录中的中医内容
舌象:包括舌苔(苔形、苔色、津液)、舌质(形、态、体、色)、舌下系带(颜色)。闻诊:闻声息,包括语音、呼吸、咳喘、呕恶、太息、呻吟、腹鸣等。嗅气味包括排泄物及口中气味等。俞穴按压:包括有关俞穴及其压痛点、敏感点。辨证分析:要求从四诊摘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病情转归等方面进行书写。最后医师签名(右下角)。
-
输府
概述:输府为经穴别名,“输”通“俞”,即俞府。俞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输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锁骨下肌起于第一肋,向上外方而止于锁骨的肩峰端,由臂丛的锁骨下神经支配。斜刺或平刺0.5~
-
腧府
概述:腧府为经穴别名,即俞府。本穴平任脉之璇玑。俞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腧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锁骨下肌起于第一肋,向上外方而止于锁骨的肩峰端,由臂丛的锁骨下神经支配。
-
俞府
本穴借血气灵运,而促本经之气,输之内府,故名俞府,即有关内府之俞穴也。俞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俞府穴治咳嗽不得息及诸胸满之症,用以俞达内郁之气也。
-
十度
概述:十度为古诊法。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对使用燔针劫刺等强刺激疗法时,注意区别对待。《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素问》的《气穴论》、《气府论》等篇,记载了人体经脉的重要俞穴及其部位。
-
膏肓灸法
《膏肓灸法》为书名。即《膏盲俞穴灸法》。《膏肓俞穴灸法》为书名。南宋·庄绰撰。成书于建炎二年(1228年)。书中主要介绍膏盲穴的部位、主治、不同流派的取穴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本书后被窦桂芳辑入《针灸四书》中。
-
俞主体重节痛
俞主体重节痛指输穴善于治疗身体倦怠困重和关节疼痛。俞,指五输穴中的“输穴”。阴经俞穴属土,土主湿应肉;阳经俞穴属木,木主风应筋。身体困重多与湿有关,关节痛多与风和湿有关,故身重节痛多取输穴治疗。出《难经·六十八难》。
-
下俞
下俞指位于下端的穴位。下:上之对;俞:腧穴。《素问·经脉别论》:“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写,取之下俞。”马元台等注为“膀胱经之俞穴束骨,肾经之俞穴太溪。”
-
五毒发背
五毒发背为病名,即发背。脏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因脏腑气血不调,或火毒内郁,或阴虚火盛凝滞经脉,使气血壅滞不通而发。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后世又有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之分;因形态不同而有莲子发、蜂窝发之称。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
张山雷
张山雷为近代医学家。为现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期医家张锡纯、张国华合称“三张”。著述颇丰,包括《重订中风斠诠》、《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钱氏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经脉俞穴新考正》、《张洁古藏府药式补正》、《谈医考证集》、《疡科纲要》、《脉学正义》、《全体新论疏正》、《湿温病医案平议》。
-
输穴
2.五腧穴之一。腧穴(acupuncturepoint)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十二经各有一个输穴,即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柬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
-
脉会
脉会为八会穴之一。太渊为肺经俞穴,肺朝百脉,本穴位于寸口,为脉之大会,属中医诊脉之处,故名脉会。仰掌取穴。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内关、神门治胸痛,心悸,心痛;
-
腑输
腑输①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俞穴。《灵枢·刺节真邪》:“刺腑输,去腑病,何输使然?”②与脏输对举,指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诸穴,每经六穴,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素问·气穴论》:“府俞七十二穴。”
-
五脏之俞
五脏之俞指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背)俞穴。《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所指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五穴。因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名。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
-
经摘英集
《经摘英集》为书名。不著撰人。元·杜思敬辑。原载于《济生拔萃》。一卷。初刊于延祐二年(1315年)。本书节录古代九针、俞穴折量、补泻方法以及69种疾病的治法等。
-
灸膏肓俞穴法
《灸膏肓俞穴法》为书名。即《膏肓俞穴灸法》。又名《膏肓灸法》《灸膏盲俞穴法》。南宋·庄绰撰。成书于建炎二年(1228年)。书中主要介绍膏盲穴的部位、主治、不同流派的取穴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本书后被窦桂芳辑入《针灸四书》中。
-
张寿颐
张寿颐即张山雷。张山雷为近代医学家。名寿颐。上海嘉定人。致力于中医教学临床。著作较多,其中《经络俞穴新考证》,对经络学说的阐发与俞穴部位的考证都有所贡献。
-
周镜玉
周镜玉(1609-?清顺治二年(1645)冬,专业大方脉,穷寒暑昼夜之功,遍读《内经》及金元四大家之书,又至武林、虎丘等地访名师。顺治四年,在绩溪城北一经堂教书,与绩溪名医胡钦磷先生比邻,从之学《黄帝内经灵枢》《难经》诸书。后从族侄周少塘学医。另据乾隆二十一年《绩溪县志》载,镜玉还著有《俞穴》一书,已佚。
-
按诊
按诊即触诊。为诊法之一。是指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诊察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按诊主要包括按肌表、按手足、按胸腹、按额部、按俞穴等。
-
背俞针
背俞针为针灸治疗方法。是指针刺背部俞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适应证广泛,尤其对内脏病疗效较好。
-
俞度
俞度为五度之一,指度量病人脏腑经络的俞穴,用以诊断和治疗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之病,为针灸治疗的重要步骤。《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等都记载了人体经脉的重要腧穴及其部位。
-
绘图经络图说
《绘图经络图说》为书名。明·张明编绘。作于崇祯三年(1630年)。内有彩色经络俞穴图14幅,脏腑图1幅。每幅对经络、俞穴均有说明,后附骨度法和脏腑总论。
-
解脊俞
解脊俞为经穴别名。见《医心方》。即白环俞。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环:玉环;俞:俞穴。俯卧取穴。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子宫内膜炎、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5~
-
顀间
顀间指两椎(棘突)骨之间。顀,字当作“椎”。《灸膏盲俞穴法》:“亦以墨界脊上顀间。”
-
膏肓俞穴灸法
《膏肓俞穴灸法》为书名。又名《膏肓灸法》《灸膏盲俞穴法》。南宋·庄绰撰。成书于建炎二年(1228年)。书中主要介绍膏盲穴的部位、主治、不同流派的取穴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本书后被窦桂芳辑入《针灸四书》中。
-
原
阳经于五输穴外另有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太渊(肺),神门(心),大陵(心包),太白(脾),太冲(肝),太溪(肾),合谷(大肠),腕骨(小肠),阳池(三焦),冲阳(胃),丘墟(胆),京骨(膀胱)。《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
俞募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back-shupointsandfront-mupointscombinationback-shupointsandfront-mu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如肺病取肺俞配中府;俞募配穴表俞穴肺俞大肠俞胃俞脾俞心俞小肠俞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募穴中府天枢中脘章门巨阙关元膀胱俞肾俞厥阴俞三焦俞胆俞肝俞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中极京门膻中石门日月期门
-
脏腧
脏腧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脏腑背俞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脏腧亦作“脏输”。指五脏六腑在背部的俞穴。
-
经脉分图
《经脉分图》为书名。清·吴之英编撰,罗绍骥绘图。书中绘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十图。十二经脉次序按手、足三阳三阴排列,与一般流注顺序不同。在腧穴考证方面,作者以《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其主张多与一般针灸文献不同,具有独特见解。
-
肾之府
肾之府指腰部。府,住处。肾位于腰部,腰部有肾的俞穴,腰被称为“肾之府”。《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马莳注:“肾附于腰之十四椎间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故腰为肾之府。”
-
龟背
是指脊柱弯曲后突,如龟之背壳形状的脊柱畸形表现。病因病机:《小儿药证直诀》:“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髓,即成龟背。”治疗:治宜培补脾肾为主,用补天大造丸。宋·杨士瀛指出此病“间有灼艾收功,肺俞穴第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腧俞穴第七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以小儿中指中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但三五壮而止。”
-
窦桂芳
窦桂芳为元代针灸家。建安(今属福建)人。针灸著述颇丰,有《针灸四书》,即《子午流注针经》、《灸膏肓腧穴》、《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
-
共鸣火花疗法
名称:共鸣火花疗法别名:达松伐尔疗法;适应证:共鸣火花疗法适用于偏头痛、神经痛、功能性头痛、失眠、神经性耳鸣、静脉曲张、神经性皮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带状疱疹、瘙痒症、斑秃、痤疮、冻疮、皮肤溃疡、营养性溃疡、肛裂等的治疗。禁忌证:恶性肿瘤、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或出血性疾病、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
-
推按运经仪
推按运经仪是一种将按摩与电子技术结合起来治疗结石疾病的仪器。由北京宏波自动化控制设备厂生产、北京积水潭医院监制。其治疗机理是运用电子技术强化一般手法推按运经的效应,产生类似“飞经走气”手法作用,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促进平滑肌收缩,以达到排石的目的,也有一定的碎石功能。
-
达松伐尔疗法
名称:共鸣火花疗法别名:达松伐尔疗法;适应证:共鸣火花疗法适用于偏头痛、神经痛、功能性头痛、失眠、神经性耳鸣、静脉曲张、神经性皮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带状疱疹、瘙痒症、斑秃、痤疮、冻疮、皮肤溃疡、营养性溃疡、肛裂等的治疗。禁忌证:恶性肿瘤、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或出血性疾病、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
-
长波疗法
名称:共鸣火花疗法别名:达松伐尔疗法;适应证:共鸣火花疗法适用于偏头痛、神经痛、功能性头痛、失眠、神经性耳鸣、静脉曲张、神经性皮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带状疱疹、瘙痒症、斑秃、痤疮、冻疮、皮肤溃疡、营养性溃疡、肛裂等的治疗。禁忌证:恶性肿瘤、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或出血性疾病、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
-
夫妻穴
夫妻穴即阴干与阳干刚柔相配,也就是按着五行的生成数,逢五相合,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天干有阴阳之分,以阳为夫,以阴为妻。因此,相合的天干代表的一个俞穴就是夫妻穴。
-
手到病除
《手到病除》为书名。王若东编。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推拿术发展史、治病机理、辨证施治、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同时归纳了100个常用俞穴及100种推拿手法;下篇荟粹了古今中外数十种保健推拿功法,其中有古代秘藏功法,神秘的异国奇术,以及民间早已散佚的许多按摩功法。
-
再报
再报为灸法术语。指再次施灸。见《灸膏盲俞穴法》。
-
针灸节要
《针灸节要》为书名。即《针灸素难要旨》。明·高武撰。刊于1537年。内容系选取《内经》《难经》等有关针灸文献,删繁就简,分类编次而成。着重罗集了九针、刺法、补泻、经脉、俞穴等原文,探溯针灸学术本源。
-
针灸杂说
元·窦桂芳撰。附刊于《针经指南》后。参见《针灸四书》:《针灸四书》为书名。初刊于至大末年(1311年),全书于皇庆元年(1312年)刻成。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
-
针灸素难要旨
又名《针灸要旨》《针灸节要》。明·高武撰。除高氏本人有个别按语外,没有更多的解释与发挥。主要内容:《针灸素难要旨》内容系选取《内经》《难经》等有关针灸文献,删繁就简,分类编次而成。着重罗集了九针、刺法、补泻、经脉、俞穴等原文,探溯针灸学术本源。现存版本:现存清刻本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针灸聚英
概述:《针灸聚英》为书名。明·高武撰。主要内容:卷一载脏腑、经络、俞穴;卷二为各病取穴治法;卷三为针灸法;编者于书中多以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批判了针灸禁忌方面的某些迷信说法。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著作。时至今日,对继承和发展针灸学术仍起着积极作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陷脉
陷脉①寒邪陷于经脉,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之间,久则成瘘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②指筋骨肌肉凹陷处的俞穴。《灵枢·小针解》:“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
-
针灸四书
元·窦桂芳辑。初刊于至大末年(1311年),全书于皇庆元年(1312年)刻成。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针灸四书》的主要内容后收录于《普济方》卷四百○九-四百一十三。
-
门
《灵枢·玉版》:“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②指气穴、俞穴,经气循环而出入之处。《灵枢·小针解》:“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③指针刺的针孔。《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