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mutualconvertibility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阴阳转化表现在生理上,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互根,机能与物质的相互转换;病理上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治求其属
治求其属治疗学术语。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当用补阴法治疗;阳虚阴盛引起阴寒偏盛证,用辛热药散寒而寒不去,当用补阳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mutualrooting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这种观点在中医学中常用以说明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上或病理上的联系。《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经阴道手术消毒常规
清洁阴部皮肤,一般不需要剃阴毛。第二把钳,纱球拭干阴道,取出窥阴器,冲洗外阴,擦干外阴。会阴及阴道消毒取浸透0.5%碘伏溶液棉(纱)球,消毒外阴2遍,范围及顺序为由内向外,由上向下,上自耻骨联合,下至臀部与手术床紧贴处,两侧为大腿内侧上1/3,顺序依次为阴唇-阴阜-大腿内1/3-会阴-肛门。
-
收阴养胃煎
《证因方论集要》卷二引黄锦芳方:组成:人参、乌梅、麦冬、白芍(炒)、山药、制首乌、伏龙肝、粳米。主治:痢,阴已受伤,日夜烦躁,口渴唇红,脉细而数。人参、麦冬、粳米甘以生津;伏龙肝去湿,如是则胃阴旺而真元复矣。
-
子午
子午是指“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日中为“午”时,阳最盛;夜半为“子”时,阴最盛。以一年来说,阴历十一月定为“子”月,这个月的冬至,便是一阳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阴而出阳了,同样到阴历五月便定为“午”月,五月中的夏至,便是一阴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阳而入阴了。
-
救亡生阴汤
处方:人参2两,熟地4两,山茱萸2两,北五味5钱,茯神1两,白芍1两。功能主治:中暑热症,发汗亡阴,大汗如雨,一出而不能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阳以外亡,非补其关元,何以招其散失之阳?山萸,五味补阴之中,仍是收敛之剂,阴得补而水生,则肾中有本;摘录:《辨证录》卷六
-
清浊
清浊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以了解疾病的阴阳属性。《望诊遵经》:“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人阴;
-
鸡鸣
鸡鸣指丑时。相当于半夜一至三点。《灵枢·病传》:“冬鸡鸣。”张景岳注:“冬之鸡鸣在丑,阴之极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参十二时条。
-
肝体阴用阳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又主筋而司运动,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其作用属阳。肝体阴用阳指肝脏实体属阴而其功能属阳。《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
极热伤络
极热伤络病因病理学术语。指热盛损伤络脉。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外属阳,热为阳邪,易伤阳络,引起络脉血溢、出血等症。《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金匮心典》:“经脉阴而伤于寒,络脉阳而伤于热,合而言之,无非阳邪亲上,阴邪亲下,热邪归阳,寒邪归阴之理。”
-
引阴夺命丹
《辨证录》卷六:组成:熟地8两,人参1两,北五味子3钱,沙参3两,肉桂1钱。主治:作意交感,阴精大泄不止,其阴翘然不倒,精尽继之以血者。各家论述:方用熟地、沙参以大补其肾中之阴,用人参以急固其未脱之阳,用五味子以敛其耗散之气,用肉桂于纯阴之中,则引入于孤阳之内,令其已离者重合,已失者重归也。
-
拯阴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黄锦芳方:方名:拯阴汤组成:当归、川芎、熟地、知母、红花(酒炒)、升麻。阴虚夜发,热多寒少,口渴不呕,喃喃错语,饮食如故。各家论述:邪入血分,若不从阴提出,必致阴受热损而阴益竭。熟地补阴以沃血之源,当归入心以摄血之本,川芎行血中之气,知母清血分之热,红花破瘀,升麻升阳。
-
红断纹裂舌
红断纹裂舌为舌象。舌红有横断裂纹而痛。裂纹不深者,多为老年素体阴亏,宜补肾滋阴;裂纹深而多者,为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见《伤寒舌鉴》)。
-
唇口燥裂
口唇干燥,甚则裂开之证。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治宜养阴清热,用清凉散、清热养营汤方。
-
救汗回生汤
处方:人参3两,当归2两,柴胡2钱,白芍1两,陈皮5分,甘草1钱,麦冬5钱。功能主治:冬月伤寒5-6日,吐泻后又加发汗,气喘不得卧,发厥者。用法用量:水煎服。2剂后减去柴胡,将此方减去10分之6,渐渐调理。各家论述:此救坏病之一法也。尚恐人参回阳而不能回阴,故又佐以当归之多,助人参以奏功。摘录:《辨证录》卷一
-
红嫩无津舌
红嫩无津舌为舌象。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为阴虚之候,宜甘寒滋阴。若淡红者,为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若津干火盛者,为阴虚火旺,宜滋阴泻火(见《伤寒舌鉴》)。
-
血热经迟
血热经迟为病证名。由于血热而致经水过期所导致。《景岳全书·妇人规》:“血热者,经期当早,此营血流利及未甚亏者多有之。其有阴火内烁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治宜清火滋阴,以加味四物汤、加减一阴煎、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
-
龙门
概述:龙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妇人胞落颓,灸龙门二十壮,三报。在玉泉下,女人入阴内外之际。”龙门(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解剖部位名·龙门:龙门为解剖部位名。出《脉经》卷九。指已婚妇女而未经分娩的阴道外口。经穴别名·龙门:龙门为泉门穴别名。见《经穴图考》。
-
田宗汉
田宗汉即田云槎。汉川(今湖北汉阳)人。又有所创见,如以伏阴说论夏秋之伏阴证及下利、呃逆转筋之疾,认为系春夏受阴寒湿邪侵袭而成。根据《伤寒》、《金匮要略方论》论述,撰成《伏阴论》(又名《医寄伏阴论》)一书(1888),认为此证为先有阴霾天气,淫雨连绵,人感受阴寒雨邪而致,病象多寒,故名“伏阴”。
-
盆腔腹膜阴道成形术
盆腔腹膜阴道成形术(vaginoplastywithpelvicalperitonaeum)适应证子宫或阴道恶性肿瘤,阴道大部分或全部切除者。麻醉方法同羊膜阴道形成术。手术步骤1.体位及消毒仰卧人字位。图8游离腹膜瓣2.游离盆腹膜瓣经腹行子宫、阴道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后,在直肠两侧游离盆腹膜瓣,其大小取决于切除阴道的长度,一般约10cm×4cm。
-
普罗雌烯
药品说明书:别名:普罗雌烯,更宝芬外文名:Promestriene,Colpotrophine药理作用:本品为雌二醇羟基的氢被丙基和甲基取代的衍生物,具有雌激素的特性。适应症:临床局部外用于外阴及阴道疾病,如萎缩性阴道炎、外阴萎缩、阴道口萎缩等,亦可用于皮脂溢性皮炎。规格:阴道栓剂:每个10mg。乳剂:1%。
-
阴成形
阴成形(yinshapingupbody)指阴主形体。即阴主成形,阴性静而凝聚,事物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属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注:“阴静而凝,故成形。”
-
针灸指南
《针灸指南》为书名。书分歌诀总要、穴法总要、病状总要三部分。内容多选自《针灸大成》,加以审订校考而成。本书卷一-三针灸指南说,泛论有关性命,摄养等内容;卷四载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将穴位分为头阳(前)、头阴(后)、胸腹、背脊、手阴、手阳、足阴、足阳等,并附其中的要穴图。这种分法与前人略有不同。
-
更宝芬
药品说明书:别名:普罗雌烯,更宝芬外文名:Promestriene,Colpotrophine药理作用:本品为雌二醇羟基的氢被丙基和甲基取代的衍生物,具有雌激素的特性。适应症:临床局部外用于外阴及阴道疾病,如萎缩性阴道炎、外阴萎缩、阴道口萎缩等,亦可用于皮脂溢性皮炎。规格:阴道栓剂:每个10mg。乳剂:1%。
-
目闭
目闭为症状名。指闭目不欲开。《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治宜补气养肝。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舌裂
《景岳全书·杂证谟》:“心热则舌裂而疮。”由心火上炎,致舌破裂疼痛,口干燥,脉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津耗伤致口燥咽干,舌裂声嘶。治宜养阴润燥,可选用甘露饮、养阴清肺汤或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
毛际
毛际(monspubis)为体表部位。又称阴阜。是指妇女前阴隆起的长有阴毛的脂肪垫。(毛际是指男女生殖器前阴上方的阴毛边际。)《黄帝内经素间·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
-
四肢为诸阳之本
四肢为诸阳之本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四肢是人体十二经脉起止处,人体的精、气、血均靠十二经脉输布。十二经脉中,阳脉受气于四肢,阴脉受气于五脏。《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说四肢是诸阳之本。
-
人参鸟梅汤
《温病条辨》卷三:组成:人参、莲子(炒)、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附注:此方为酸甘化阴法,于救阴之中,仍然兼护脾胃。若液亏甚而土无他病者,则去山药、莲子,加生地、麦冬,又一法也。
-
润燥涩精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二:方名:润燥涩精汤组成:熟地、白芍(炒)、菟丝子、龙骨、山药、麦冬、天竹、龟板胶。主治:遗精,不时悬饥,畏闻人声,烦躁昏倦,溺时作痛。各家论述:熟地以滋肾阴,山药以补脾阴,麦冬以养肺阴,白芍以敛肝阴,菟丝温阴中之阳,玉竹润气分之燥,龙骨性涩以固精窍,龟胶质厚以遏阴火。
-
(疒颓)癃疝
(疒颓)癃疝病名。指因感受阴寒之气而症见少腹胀痛、阴器肿、小便不通者。出《素问·脉解》。有:“所谓(疒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疒颓)癃疝也。”该病多因阴盛寒凝,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治宜散寒化气利水。用导气汤加茯苓、泽泻、桂枝。
-
狐瘕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狐瘕,出入少腹间,或隐或见,男子即为狐疝,女子乃名狐瘕,其苦阴酸涩,小便难,少腹瘀痛,胸膈腰背上冲而痛,其瘕甚,有手足成形者。”《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狐瘕,经行受惊,心志恍惚,邪入于阴,目闭溺难,宜狐瘕方。”本病见于腹股沟疝、腹股沟直疝等病。
-
治(疒颓)丸
《千金》卷二十四:方名:治(疒颓)丸组成:桃仁50枚,桂心1两,泽泻1两,蒺藜1两,地肤子1两,防风1两,防葵1两,橘皮1两,茯苓1两,五味子1两,芍药1两,细辛1两,牡丹皮1两,海藻1两,狐阴1具,蜘蛛50枚。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胡荽、生葱、生菜、酢物。
-
鸡舌隔角
鸡舌隔角医疗技术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凡始缝其疮,名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相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相望,阳者附阴,阴者附阳,腠理皮脉,复令复常。”经学者研究认为,当相当于现代外科手术之连续缝合法与“8”字缝合法。中医学缝合法之传统系用桑白皮线,或以麻缕为线。
-
手握丹
《卫生鸿宝》卷一引《丛桂堂方》:别名:回春散组成:明矾1钱半,火消1钱,胡椒1钱,黄丹8分,丁香5分(一方无丁香、明矾)。主治:伤寒夹阴,或因女色,致阴症肚痛欲死。用法用量:酽醋和成圈子,握在手心,男左女右,搭脐上(一法:合阴处),以帛扎紧手。出汗立愈。内服理中汤收功。制备方法:上为末。
-
椒囊
处方:川椒2-3斤(1方加破开槟榔、熟艾各1/3)。一切瘴疾,时气,风寒邪气。今用川椒,椒性热,复加以火蒸之,自然寒湿去矣。临床应用:脚气:仆丁酉岁在临安,约婺女亲戚吴宽夫泛湖,是时剧暑,见其用火踏,上置一布囊烘足,叩其所以,答云:某旧有脚气之疾。近用椒囊月余,亦渐见效。摘录:《奇效良方》卷三十九
-
六十花甲子
六十花甲子是指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配合 转,而成六十花甲子,也称六十环周、六十甲子。配合原则为阴与阴相配,阳与阳相合。阳干必配阳支,阴干必配阴支。由于天干为十、地支为十二,干支配合 转,等到第二个甲子重见,恰好环周六十数,故称六十花甲子。
-
鬼藏
鬼藏指会阴或玉门头。鬼藏为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即玉门头,名鬼藏。”《针灸大成》指男为会阴穴,女为玉门头穴,今多从此说。别名女阴缝。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女性外生殖器部,阴蒂头是穴。主治妇人阴疮、癫狂等。一般点刺0.1~
-
卒
卒㈠音足(zú)。《素问·方盛衰论》:“受师不卒,使术不明。”《灵枢·邪客》:“愿卒闻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毕卒刺之。”
-
提气法
提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其法施术时先用提插法,若邪气壅滞,荣卫不行而致者,应先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以泻邪气;如因经气不足,荣卫失调而致者,应先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补充其原气,待邪实已去,真气大至,手不感觉沉满之时,即一面微微捻针使经气运行加速,一面轻轻将针上提,荣卫之气聚集针下,荣行卫布,冷麻之症自除。
-
阴阳胜复
阴阳胜复是指阴阳双方予盾斗争中,一方亢盛,导致另一方的报复,出现阴胜阳复或阳胜阴复的情况,从而影响事物变化过程的转归。2.病理方面:邪正相争的过程亦可出现胜复的现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成无己注:“阴气胜,则厥逆而利;
-
五门十变
五门,指十天干隔五相合,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十变,指十天干相合后的变化,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又称五运。子午流注针法根据这种五门夫妻相配化生五运的理论,当阳日逢阴时或阴日逢阳时而无开穴时,可以“夫妻互用”。
-
魁蛤散
处方:魁蛤3分(细研),狗阴1具(炙令黄),白术半两,桂心1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小儿阴(疒颓)。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半钱,空心粥饮调下,晚后再服,酒送下。摘录:《圣惠》卷九十二
-
参附再造汤
处方:高丽参1钱至1钱半,淡附片5分,川桂枝1钱,羌活8分,绵耆皮1钱半(酒洗),北细辛3分,清炙草8分,防风8分。功能主治:助阳发汗。主伤寒夹阴、阳虚不能作汗,尺脉迟弱者。阴盛者气必弱,故臣以参、耆扶气;佐羌、防、细辛,以温散阴寒;使以甘草,以缓辛、附、羌、防之性。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阴股
阴股又称股阴。为人体部位名。股指大腿,阴指内侧。大腿内侧称股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腹痛引阴股者。”
-
九六补泻
九六补泻为针刺补泻法名,指针刺中以提插、捻转手法配合阴阳奇偶的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九六补泻在烧山火、透天凉等刺法中应用。如补法当紧按慢提或向左捻转九次,若未得气,可再行九次,如此重复三遍,使成三九二十七数。本法以数字机械地规定补泻,不切实际,今已少用。
-
通治荆芥散
《普济方》卷二四七引《经验良方》:方名:通治荆芥散组成:荆芥穗不拘多少(新瓦上焙)。主治:风疝,阴肾肿大,或阴囊肿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热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白肉
白肉指掌(或跖)与指(或趾)腹(阴)面的肉。与其背(阳)面的肉相对而言,色泽较白,因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子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
-
心疝
诸疝分类中之一种。指心痛、唇口变青、四肢逆冷之证。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多因阴寒之气上冲于心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者痛也,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治宜温散寒邪,方用牡丹丸、橘皮益智汤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