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证
外证是指表现于机体外部的疾病征象。主要是通过望、闻诊而得到的病候,与“内证”相对而言。外证表现于病人体表,主要是通过望、闻诊而得到的病候,见《难经·十六难》。如肝病之外证是“善洁、面青、善怒”,肺病之外证是“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等。
-
伤寒表证
《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太阳表证
太阳表证为病证名,即太阳经病,亦称伤寒表证。伤寒表证指病邪侵入太阳而所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又:“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太阳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肌。
-
校勘学
校勘学是研究文献校勘的理论和方法的专门学科。校勘之法,可大别为内证、外证。近人陈垣将校勘方法归纳为对校、他校、本校、理校四个方面。古代重儒轻医,医籍校勘有限,运用校勘学整理古典医籍,是当代中医文献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
恶热
为外感热病、阴虚内热及胃火亢盛的主证之一。如:伤寒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见《伤寒论·阳明病篇》)。《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恶热固为阴气之虚,而胃中有实火者,亦有恶热之证。
-
内证
指患者身体内部的疾病征象。内证是发生于病人身体内部,即胸腹部的病证,系与“外证”相对而言,主要指病人的自觉症状和通过按诊得到的体征,见《难经·十六难》。如肝之内证为“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之内证为“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等。
-
大腹水肿
大腹水肿为病证名,指腹大而四肢小的水肿病。《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即内经石水症也。”2.正水指十种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
-
御用托里散
《普济方》卷二八五:方名:御用托里散组成:当归、赤芍药、牡蛎、大黄(初觉者倍加,火煨)、山栀子、黄芩、栝楼、皂角针、金银花、朴消、连翘各等分。功效:托里。主治:痈疽诸疮,气血虚微,肌肉寒冷,脓汁清稀,毒气不去,疮久不合,或聚肿不赤,结硬无脓,外证不见者。制备方法:上为末。
-
四时感冒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祁广生
祁广生即祁坤。祁坤(17世纪)为清代医家。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而聪敏,广读经书,后于顺治间为御医。曾任太医院院判等职。认为外证难于内证,而医家多重内而轻外,有失偏颇,遂著《外科大成》,此书内容丰富,后为其孙祁宏源在参加编修《医宗金鉴》时,以之为蓝本,加以修订而为《外科心法要诀》。
-
冷厥
注解:冷厥为病证名。《类证活人书·论阴阳寒热》:“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足多挛,卧而恶寒,或自引衣盖覆,不饮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调,或小便数,外证多惺惺而静,脉虽沉实,按之迟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外科解表法
概述:外科解表法(exterior-relievingmethod)是指用解表发汗的方药达邪外出,使外证得以消散的外科治法。再配以连翘散结清热解毒,山栀清热泻火,丹皮凉血清热,石斛清热生津,玄参泻火解毒,夏枯草清肝泻火、软坚散结。所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
吴鼎铨
吴鼎铨清代医家。字六长,号逸樵,浙江淳安县人。平时嗜兵书,亦工医学,尤擅治外证疮疡,言人吉凶,不差分毫,不受酬。著有《医案》二卷。国内未见传本,日本尚存有此书。
-
心下支结
心下支结为症状名。心下即胃脘部。患者自觉膈上有物梗阻而烦闷不舒。可见于外感和杂病的多种疾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心下支结,即胸胁苦满,心下痞鞕之轻者。”
-
阴邪风证
阴邪风证证名。指内外障之有额板、眉棱骨部疼痛之表现者。见《证治准绳·杂病》:“额板眉棱骨痛也,发则多于六阴用事之时,元虚精弱者,则有内证(指内障)之患;若兼火者,则有外证(指外障)之病”。在临床中必须明确:因多种内外障眼疾均可出现此证,故在治疗中应详审病因,辨证用药。
-
时行感冒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身体不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或因正气虚,外邪乘袭,或因痰湿停滞,或因风湿相搏,营卫行涩,经络疏散,皮肤少荣,以致遍体不仁,有似麻痹。治宜驱风理气,养血祛湿,用二陈汤加当归、白术、天麻、防风、防己、黄芩、黄连之属,如不效者,去芩、连,加薄、桂。
-
祁坤
祁坤(17世纪)为清代医家。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而聪敏,广读经书,后于顺治间为御医。曾任太医院院判等职。认为外证难于内证,而医家多重内而轻外,有失偏颇,遂著《外科大成》,此书内容丰富,后为其孙祁宏源在参加编修《医宗金鉴》时,以之为蓝本,加以修订而为《外科心法要诀》。
-
卢万钟
卢万钟为明末医家。自号觉迟子,仁和(今属浙江)人。先学儒,后学医。幼时习儒,及弱冠,因事母病而改习医学,达四十年之久,于医理颇有精深研究。对痈疽外证,梅毒及喉科急症等,均有心得,常能随手奏效。擅长治疗外科疾患,并将自己多年所用的验方汇集成《医说佛乘》一书。后著《医说佛乘》一书行于世。
-
筋燥
筋燥证名。系筋膜干燥、屈伸不利之证。由肝经燥热、血虚、肾虚髓减、筋失濡养所致。《圣济总录纂要》卷二:“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外证当挛急,则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也。”参见筋急、筋挛条。
-
陈士铎
陈士铎清代医家。字敬之,号远公、朱华子、大雅堂主人。以“吸治法”治疗胎盘不下等,皆属此类。尚有《洞天奥旨》,内容多取自祖传之古今验方,主张外证内治。此外,尚有其他著作问世,包括《脉诀阐微》,《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六气新编》、《历代医史》、《伤风指迷》,未见传世。
-
导滞汤
《会约》卷十四:导滞汤:处方:香附(酒炒)2钱,玄胡(炒)1钱5分,归尾2-3钱,木香4分,泽泻1钱半,红花(炒黄)1钱,淮牛膝(酒炒)1钱5分,桃仁(去皮)1钱5分,苏木1-2钱。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幼科直言》卷五《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组成:四物加蒲黄(生)、甘草梢、泽兰叶、姜皮、牛膝、红花、瞿麦、陈皮。
-
变证
变证是指由于治疗、调养失当等因素,使病情变重、变复杂,或不按其本来规律发展而出现异常变化的证候。多因误治或邪盛正衰所致。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所指即为误下引起的变证。
-
麻油酒
处方:真芝麻油1斤。功能主治:痈疽疔疖一切大毒。用法用量:麻油截法(《外证治全书》)、麻油饮(《验方新编》卷十一)。注意:凡大便秘结而毒蓄于内者最宜用之,如阴疽及大便不实者都非所宜。摘录:《简明医彀》卷八
-
香蔻丸
处方:黄连(去须)木香诃子肉(煨)肉豆蔻缩砂仁白茯苓各6克制法:上药研末,饭为丸。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痢,水谷不化,频下恶物,外证毛干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泄下糟粕。用法用量:每服15丸,米饮或姜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八
-
吕祖奇灵膏
《疡医大全》卷七:组成:巴豆肉4两,血余4两,蓖麻仁4两,葱白4两,苍耳子4两,穿山甲(炒)4两,天南星2两,半夏2两,大川乌2两,当归2两,肥草乌2两,生地2两,番木鳖2两,金银花2两,老生姜16片,蜈蚣20条,全蝎49个,干蟾1个,大鲫鱼1斤(去肠,切碎),肉桂1两。功效:生肌收口。
-
加味八将丹
处方:穿山甲7片(炙),全蝎7个,蝉衣7个,僵蚕6条,蜈蚣各6条(炙),五倍子3钱,腰黄3钱,冰片5分,西黄5分,麝香3分,公丁香1钱5分,母丁香1钱5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拔毒生肌。主疔疮外证。摘录:《增订治疔汇要》卷下
-
芩术安胎饮
《胎产心法》卷上:组成:白术(米泔水浸1宿,去芦,切片,晒干,黄土炒香。如血虚内热,肝肾脉洪数无力,腰疼,腿膝痠软无力者,加熟地3-5钱或7-8钱,生地2-3钱,酒洗芍药1钱或1钱5分,炒杜仲,酒洗当归1钱或1钱5分,炒续断1钱;如胸腹胀闷,加麸炒枳壳7分,制大腹皮8分,醋制香附米7分;
-
神医七液丹
主治:瘟疫,疟痢,烂喉痧证,斑疹伤寒,时毒痈疽,一切疮毒,暑风卒忤,霍乱吐泻,诸般痧气。用法用量:每服3钱,小儿减半,仓卒不能取药引,即开水化亦可;外证可用葱汁调涂;痢疾红者,用黑山栀1钱,白者用姜3片,煎汤化服;痛痢、噤口痢,用广木香(磨)5分,开水化服;疟疾,用生姜3大片,姜制半夏1钱,煎服;
-
胃风丸
《解围元薮》卷三:方名:胃风丸组成:荆芥2两,蒺藜1两5钱,天麻1两5钱,白芨1两5钱,独活3两,柴胡3两,羌活3两,木瓜3两,风藤1两5钱,皂荚1两5钱,厚朴1两5钱,前胡1两5钱,象贝母1两5钱,苍耳子1两5钱,金银花1两5钱,麝香2钱,乳香3钱,檀香3钱,紫背浮萍4两。主治:胃风下血,不下乳食。
-
胃风煎
《解围元薮》卷三:方名:胃风煎组成:羌活2两,泽兰2两,藿香2两,蒺藜3两,柴胡3两,防风3两,细辛3两,白芷3两,薄荷3两,荆芥4两,独活2两5钱,木瓜2两5钱,牛膝2两5钱,连翘2两5钱,黄芩2两5钱,生地2两5钱,山楂2两5钱,菖蒲1两,枳实1两,陈皮1两,麻黄1两5钱。主治:麻风病。胃风遍传五脏,外证浑身溃烂。
-
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是指虚实外证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病理变化。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外喉痈
外喉痈为病证名。即外证喉痈。症见颏下、正咽喉之外皆肿,外形如馒首,色红疼痛,有碍饮食吞咽。《喉科秘旨》卷下:“此症生于颌下天突穴之上,内外皆肿,饮食有碍,初起无痰涎,内不见形迹,此风毒之痈也。”治宜解毒、祛风、泻火、消肿。用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加减。或外敷如意金黄散。
-
阳邪风证
概述:阳邪风证为病证名。指内外障之有额板、眉棱骨部疼痛之表现者。见《证治准绳·杂病》。辨证分型:“额板眉棱骨痛也…元气弱者,则有内证(指内障)之患;若兼火者,则有外证(指外障)之病。”(《张氏医通》卷八)。
-
李迅
简介:李迅为南宋医学家。字嗣立,泉州(今属福建)人。尝官至大理评事,以医知名,于外证尤有心得,常出奇制胜,人皆称之。学术贡献:撰有《集验背疽方》一卷,有刊本行于世。《集验背疽方》全文在线阅读
-
白羊鲜汤
处方:白羊鲜3铢,蚱蝉2枚,大黄4铢,甘草2铢,钓藤皮2铢,细辛2铢,牛黄如大豆4枚,蛇退皮1寸。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白羊鲜即白鲜,《本经》虽主头风、黄疸、湿痹、死肌,乃兼搜风湿痰气之药,不独治外证也;蚱蝉、蛇退、牛黄,《本经》皆主惊痫癫病;细辛疏利九窍;以风痫为足厥阴之病,故用钧藤为响导也。
-
心病
心病为病证名。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协热利
协热利为病证名。指泄利挟有表热者。因伤寒误一,表证不解,邪热内陷而致下利。《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亦有指热泻者。见《卫生宝鉴·补遗》:“协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治用仲景黄芩汤。”
-
小伤风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疡医大全
《疡医大全》外科著作。清·顾世澄撰。刊于1760年。本书分类汇集自《内经》以来历代的外科著作。内容除全身各种外证外,还包括脉诊、内景图说等项。有图有文,并注明出处。是一种资料比较丰富的外科参考书。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
杨弘斋
杨弘斋(1891-1971年)现代医家。字敏德,江苏高邮人。从医五十载,善治外证,常以膏药贴治多种内外证,撰有《疡科一得》,为论述其心得之医学经验杂谈。
-
杨光庭
杨光庭清代医生。山西永济县人。精于外证,且善用针法治病,奏效快捷。与其族人杨玉乾皆为邑中名医。
-
阳虚失血
主要指脾肾阳虚所致失血证。辨证论治:《金匮翼·诸血统论》:“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医略六书》谓“肾中阳虚,下寒上热,八味丸以引火归原。”如阳虚大吐血成升斗者,初用花蕊石散以化之,随用独参汤以补之,继用四君、八珍等调之(见《医学心悟》)。
-
张山雷
张山雷为近代医学家。为现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期医家张锡纯、张国华合称“三张”。著述颇丰,包括《重订中风斠诠》、《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钱氏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经脉俞穴新考正》、《张洁古藏府药式补正》、《谈医考证集》、《疡科纲要》、《脉学正义》、《全体新论疏正》、《湿温病医案平议》。
-
伤寒不可下
伤寒不可下指伤寒禁下之证。1.太阳表证禁下。2.少阳病禁下。3.邪气尚浅,肠未燥实者不可下。4.阳明经证禁下。5.三阳合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6.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7.寒厥和虚家禁下。8.血虚致厥不可下。9.少阴病阳已虚,尺脉弱濇者不可下。10.妇人伤寒,经水适来或适断,热入血室者禁下。
-
面色黧黑
因饮邪久滞胸膈,少阴气绝,血脉不流及肾虚水枯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医学纲目》:“肾外证,面黑。”参见面色苍黑:面色苍黑指面部泛现晦黑的病色。可见于阴黄、黑疸等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亦多有此症候。
-
马嗣明
马嗣明为南北朝至隋初时针灸家,河内(今属河南沁阳)人。精研古代《本草》、《黄帝内经素问》、《明堂》等书,善切脉,可以决生死,常自炼药石以疗外证。其炼石法系烧石令赤,再浸入醋中,取其醋中屑,暴干捣筛,以之和醋涂疮上,甚效。马嗣明为南北朝至隋初医生,河内野王(今河南境内)人,精于诊脉,善用针灸治病。
-
挛节
《素问·逆调论》:“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以肾虚髓涸,致筋燥失养,挛缩而急。《圣济总录》卷二十:“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骨乃痹而其证内寒也。”“外证当挛节,则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也。”参见拘挛条。
-
光华晕大证
光华晕大证为眼科病证。治虽外证已退,目视尚有晕者,阳邪未平,阴精未盛,犹宜滋养化源而克制其火耳。”多见于绿风内障或眵泪黏稠之外障眼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肝藏血,血气不足,则肝虚,致受风邪,风邪搏于精气,故精气聚生于白睛之上,绕于黑睛之际,精彩昏浊,黑白不明审,谓之目晕。”
-
误下
误下治疗学术语。指误用泻下之法治疗不应泻下的病证。往往使病情加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