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
苦(bitter)为五味之一。指能燥,能泄,能坚的药味。苦为火味,入通于心,故为心所主之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苦入心。”苦味药物多入心经,有清心泻火作用,如黄连、莲子心等。同时,苦味药亦有燥湿及坚阴作用,如黄柏之类。故《内经》有“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之说。
-
苦生心
苦生心生理学名词。指苦与心五行均属火,故苦能补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火生苦,苦生心。”
-
苦瓜子蛋白饮料
苦瓜子蛋白饮料加工工艺苦瓜子→精选→去壳→精洗→碱水浸泡去苦→预煮(钝化酶与脱苦)→磨浆→滤渣→胶体磨初磨→加入糖、稳定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防腐剂等调配→胶体磨次磨→保温→均质机均质→灌装→灭菌→冷却→成品。苦瓜子蛋白饮料产品特点色泽乳白色,清香细润可口,略苦不涩。稳定性能良好,外置不分层。
-
苦瓠灸
苦瓠灸为隔物灸之一。《普济方》:“治悬痈……须得秋葫芦在架上而苦者,切皮片置疮上,灸二七壮。”秋葫芦即苦葫芦,《神农本草经》名苦瓠,故《串雅外编》称“苦瓠灸”。
-
淡
概述:淡(tasteless)为中药学名词。即酸、咸、甜、苦、涩等各种滋味均不明显,具有渗湿、利水功能的药味。《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关于渗湿利水:渗湿利水为治法。即用具有淡渗利小便作用的方药治疗水湿内停证的方法。
-
苦伤气
苦伤气治疗学术语。意指苦味之物能耗伤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苦伤气,咸胜苦。”张景岳注:“苦从火化,故伤肺气,火克金也。又如阳气性生,苦味性降,气为苦遏,则不能舒伸,故苦伤气。”
-
南山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山藤:别名:假夜来香、各山消、苦凉菜、帕格俄姆、帕空耸[傣语]、苦菜藤、通光散、团叶藤来源:萝藦科南山藤Dregeavolubilis(L.f.)Benth.exHook.f.[Wattakakavolubilis(L.f.)Stapf],以全株、根状茎入药。感冒,气管炎,妊娠呕吐,食管癌,胃癌。疟疾:用根状茎2钱,水煎服,每日1剂。
-
白苔红地舌
白苔红地舌指苔白而质深红之舌象。为湿浊遏阻膈间,营分热邪伏而不能外透之候。多见于瘟疫病,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其湿,再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气化津布,热随汗解(见《外感温热篇》)。
-
野菊
野菊释名苦薏。气味(根、叶、茎、花)苦、辛、温、有小毒。主治1、无名肿毒。用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乘热服,让汗发出;又方: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把,共捣烂,加入酒一碗,绞取汁取;要出汗才好。又方:夏日采苍耳叶,秋日采野菊花,共研为末。2、天泡湿疮。3、瘰疬末破。用野菊花根捣烂,煎酒内服;
-
水毛花根
拼音名:ShuǐM oHuāGēn别名:蒲草根、席草根、茫草、千子草来源:莎草科水毛花根ScirpustriangulatusRoxb.,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除新疆外,各省均有。性味:根:淡、微苦,凉。功能主治:根:清热,利尿。主治热症牙痛,淋症,白带等症。全草:清热解表,润肺止咳。主治外感恶寒,发热咳嗽。
-
五味所合
五味所合为治疗学名词。即五味与五脏相宜之意。《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咸胜苦
咸胜苦咸属水,苦属火,水能克火,故咸能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苦伤气,咸胜苦。”
-
芒果核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Mangguohe英文名:SEMENMANGIFERAEINDICAE标准编号:WS3-BC-0032-95来源:本品为漆树科植物芒果MangiferaindicaL.的干燥种子。2cm,表面黄白色或土黄色,有数条略弯的浅沟纹,并被毛状纤维。性味:甘、酸、苦,平。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虚。贮藏:置通风干燥处。云南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独活解噤膏
处方:独活3两,芎3两,天雄1两(炮),防风1两,蜀椒2合,菵草10叶,细辛1两,桂心1两,苦李根皮3两,猪肪2升。制法:上(口父)咀。功能主治:小肠腑寒,舌本缩,口噤唇青。用法用量:以绵裹少许,口含于舌下压之,每日换3次。摘录:《外台》卷二十二引《删繁方》
-
燥湿
燥湿治疗学术语。指用苦燥药祛除湿邪的方法。适用于中焦湿证。据临证寒湿与湿热的不同,有苦温燥湿、苦寒燥湿等。各详该条。
-
盐胆水
煮盐初熟时,槽中沥下来的一种黑色浓汁。味苦,不能吃。可用它做豆腐。气味咸、苦、有大毒。主治各种虫蚀病,颈瘘(颈部淋巴结核),疥癣,痰厥等。附方盐胆水有大毒。治痰厥,用盐胆水灌进,随同痰吐出,所以不中毒。便是外擦,凡疮有鲜血者,亦不宜用盐胆水,以免它进入血管,使人中毒。
-
坚
坚①脉象名。指坚实而有硬度的脉象。与实脉同。《素问·病能论》:“聚者坚也,搏者大也。”《诊家正眼》:“曰坚者,实之别名也。”《灵枢·本脏》:“心坚则脏安固守,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素问·疟论》:“故先其时固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固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硬骨藤
别名:绿花崖豆藤、白跌打、水苦楝、羊药头、老京藤来源:豆科硬骨藤MillettiachampioniBenth.,以根或根皮入药。生境分布: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性味: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散瘀,祛风消肿。主治跌打扭伤,风湿关节痛:鲜根皮捣烂,酒炒外敷,或用根皮浸酒外搽。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桃花隔纸膏
处方:松香功能主治:治久患臁疮。用法用量:用上好透明松香,水煮,随换水,煮数十次,以色白味不涩苦为度。研细,入上飞丹十分之四,再研匀。用猪板油去膜切碎,用药捣匀,摊油纸上,作隔纸膏,上针刺多孔。先将苦茶洗患处净,拭干贴上。以绢帛紧包扎,一日一换。虽二十年臁疮,不消十纸。摘录:《医灯续焰》卷十三
-
苦楝根汤
处方:苦楝根(去外苦皮,晒干)9克黑豆20粒功能主治:治寸白虫。用法用量:水煎,临熟入砂糖6克调服。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麻糖风
别名:长叶白花灯笼、白花苦灯笼来源:茜草科麻糖风Tarennamollissima(Hook.etArn.)Robins.,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除云南外,广布长江以南各地。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根:主治感冒发热,咳嗽,热性胃痛,疝气痛,坐骨神经痛。叶:外用治枪伤,疮疖脓肿。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橘白
《*辞典》:橘白:出处:《本草便读》拼音名:J B i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除去橘络,晒干或晾干。性状:干燥内层果皮呈黄白色海绵状的薄层块片,内表面常有橘络的痕迹。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苦辛,温,无毒。
-
橘红珠
《*辞典》:橘红珠:出处:《中药志》拼音名:J H nɡZhū别名:橘珠、橘胎(《广西中药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的未成熟幼小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化橘红条。性状:干燥幼果近球形,径4~性味:《广西中药志》:味酸苦,性温,无毒。功能主治:《广西中药志》:止渴,助消化,除胸中气滞。治食积,症瘕。
-
祛瘴散
《准绳 疡医》卷二:方名:祛瘴散组成:苦花子(又名苦花椒)。主治:疔疮,瘴毒,蛇伤,热腹痛,热喉风。用法用量:擂水服。夏月冷服,冬月温服。
-
气味阴阳
气味阴阳为中药学名词。指药物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四气中的热、温属阳;沉、降属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
水苦荬根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ShuǐKǔMǎiGēn来源:玄参科植物水苦荬的根。原形态:详水苦荬条。性味:微苦辛,寒。功能主治:主风热上壅,喉咽肿痛及项上风疬,以酒磨服。摘录:《*辞典》
-
苦葶苈汤
处方:苦酒1升半,苦葶苈1合,生艾汁半升。功能主治:伤寒7-8日,热盛不解。用法用量:上同煎至6合,作2服。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
-
苦药子散
处方:苦药子、白僵蚕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小儿咽喉肿痛。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白矾水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一
-
苦树属
中文名苦树属拼音名kushushu拉丁名Picrasma中国植物志43(3):7属下物种光序苦树、苦树、苦树(原变种)、中国苦树
-
三根散
《普济方》卷三九九引《医方妙选》:方名:三根散组成:贯仲根1两,苦楝根1两,酸石榴根1两,栗刺半两,故绵半两,干漆半两。主治:蛔虫动,啼叫不止,每至月初间尤甚。用法用量:每服1钱,用水8分,煎至4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以上各烧灰存性,为细末。附注:苦楝根,《卫生总微》作 棠梨根。
-
追痛丸
《魏氏家藏方》卷二:方名:追痛丸组成:川苦楝40个(作4片,巴豆去皮49粒,麸半升,同炒至赤色,只用苦楝,去巴豆、麸不用),茴香1两(淘去沙,炒香)。主治:小肠气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枣核
《*辞典》:枣核:出处:《别录》拼音名:ZǎoH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果核。性味:《纲目》:燔之,苦,平,无毒。功能主治:治胫疮,走马牙疳。(王坫桂《不药良方》)②治跟疾红线锁目:取南枣核二十一粒,将核截两端去仁净,以铜绿塞孔中,仍将枣核合上,以纸封贴,一起放炉中烧红取出,以碗盖存性。
-
鲩鱼胆
《*辞典》:鲩鱼胆: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u nY Dǎn来源:为鲤科动物草鱼的胆。冬季收集,阴干。性味:①《本草拾遗》:苦。②《纲目》:苦,寒,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主喉闭,取胆和暖水搅服之。②《纲目》:一切骨鲠、竹本刺在喉中,以酒化二枚,温呷取吐。
-
苦楝根粥
处方:苦楝根(洗去土,取皮,细锉)半升。功能主治:杀虫驱蛔。主蛔虫心痛。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楝根粥”。注意:根据群众经验,经常栓牛的苦楝树根皮不宜选用。摘录:《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九○
-
黄麻
拼音名:Hu nɡM 别名:苦麻叶、络麻来源:椴树科黄麻属植物黄麻CorchorusCapsularisL.,以叶、根及种子入药。夏秋采收,分别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暑,拔毒消肿。用于预防中暑,中暑发热,痢疾;外用治疮疖肿毒。注意:孕妇忌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奴柘刺
桑科植物构棘或柘树的棘刺·《中医大辞典》·奴柘刺:奴柘刺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功能主治:主治血瘕,痃癖,痞块。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小温,无毒。男子痃癖、闪痞,取刺和山棱草、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后;当下恶物。
-
膀胱实热
膀胱实热①指膀胱湿热证。②指膀胱经实热证候。《千金要方》:“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是也。“右手尺中神门以后阳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胞转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名曰膀胱实热也。”
-
本草正义
《本草正义》为药物学著作。清·张德裕撰。刊于1828年。本书以药性分类,计甘温、甘凉、发散、气品、血品、苦凉、苦温、苦寒、辛热、毒攻、固涩、杂列共12类,361种药物。并简要叙述其功用主治。叙述简要,有一定参考价值。
-
香雷散
处方:雷丸苦楝根淡芜荑鹤虱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小儿虫病腹痛。用法用量:每次1.5克,用生猪肉淡汤调下,不拘时。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张涣《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张换方:方名:香雷散组成:雷丸半两,鹤虱半两,苦楝根半两,淡芜荑半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茯苓酥
处方:茯苓(取山之阳茯苓,其味甘美,山之阴茯苓,其味苦恶,拣得之,勿去皮,刀薄切,晒干,蒸令气溜,以汤淋之,其色赤味苦,淋之不已,候汁味甜便止,晒干捣筛)3斗。冬月50日,夏月21日,酥浮于酒上,接取酥,其味甘美如天甘露,可作饼,如手掌大,空屋中阴干,其色赤如枣。功能主治:除万病,久服延年。
-
膀胱虚冷
指膀胱虚寒。《千金要方》:“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名曰膀胱虚冷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名曰膀胱虚冷也。”
-
膀胱实
膀胱实证候名。《千金要方》:“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逆冷,胁下邪气相引痛。”“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少腹满,腰痛。”
-
榔榆茎叶
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拼音名:L nɡY JīnɡY 来源:为榆种植物梅榆的茎叶,夏、秋季采。功能主治:治疮肿,腰背酸痛,牙痛。附方:①治疮肿尚未成脓者:鲜榔榆叶适量,洗净,红糖少许,共捣敷,日换一次。(《闽南民间单药》)②治腰背酸痛:榔榆茎半两至一两(洗净,切碎),猪脊骨数量不拘,和水、酒适量各半炖服。
-
花楸
《全国中草药汇编》:花楸:拼音名:HuāQiū别名:马加木、红果臭山槐来源:蔷薇科花楸属植物花楸Sorbuspohuashanensis(Hance)Hedl.,以茎、茎皮和果实入药。用于胃炎,维生素甲、丙缺乏症。用于肺结核,哮喘,咳嗽。备注:(1)同属植物天山花楸SorbustianschanicaRupr.与上种近似,分布新疆,当地也作花楸入药。
-
芹花
《*辞典》:芹花:出处:《唐本草》拼音名:Q nHuā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水芹的花。化学成份:含芸香甙、水蓼素和槲皮素等。性味:①《唐本草》:苦。②《纲目》:苦,寒,无毒。功能主治:《唐本草》:主脉溢。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
-
杏花
《*辞典》:杏花:出处:《别录》拼音名:X nɡHu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杏仁条。性味:①《别录》:味苦,无毒。功能主治:《别录》: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附方:治妇人无子:杏花、桃花,阴干为末,和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卫生易简方》)摘录:《*辞典》
-
肾膀胱俱虚
肾膀胱俱虚病证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亏损则累及膀胱,出现脏腑俱虚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十九:“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虚俱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洞泄,肾心俱痛,名曰肾膀胱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小腹满,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
樗叶
《*辞典》:樗叶:出处:《纲目》拼音名:ChūY 别名:樗木叶(《唐本草》)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叶。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纲目》:苦,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洗疮疥,风疽。水煮叶汁用之。
-
五走
五走指五味所走的脏器组织。①《黄帝内经灵枢·九针》:“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②《黄帝内经灵枢·五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先走”作“先入”,其义相同。
-
牛屎熏方
《鬼遗》卷五:组成:苦瓠、牛屎。主治:头疮、恶疮,骨疽。用法用量:将苦瓠截除底,断其鼻;用牛屎着地上烧,以元底瓠笼屎上,引烟从瓠空中出,以疮着烟上熏之,自然止,过3度即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