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刺

针刺方法 九刺 针灸学 中医学 刺法 刺法灸法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ǔ cì

2 英文参考

nine acupuncture method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ine techniques of needl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九刺(nine techniques of needling)指古代的九种刺法。又称九变刺[1],即古代的九种刺法[2]。出《黄帝内经》。是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焠刺九种刺法的合称[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指以不同的刺法应用于性质各异的病变。

4 九刺的内容

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3]

九刺简表如下:

名 称方         法
输 刺刺诸经荥输、藏输荥穴输穴背俞穴
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上病下取
经 刺大经结络经分大经
络 刺小络血脉刺血
分 刺分肉之间肌肉
大写刺刺大脓,以铍针外症泻热、泻水
毛 刺浮痹皮肤皮肤浅刺
巨 刺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取穴
焠 刺燔针取痹烧针后刺,随痛处取穴

4.1 输刺·九刺

输刺为古刺法[4][5]。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指脏腑疾病,取四肢有关经脉荥、输穴脏腑背俞穴来进行治疗的方法。亦有指取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脏俞者。因取用特定的腧穴行针刺,故名输刺[5][5]

4.2 远道刺·九刺

远道刺九刺之一[6]。《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6]远道刺指身体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阳经(属腑)的穴位进行治疗,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针刺穴位距病处较远而名,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此[7]

4.3 经刺·九刺

经刺为《内经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于气血瘀滞经脉结聚不通之处(如压痛、郁血等)进行针刺的方法,主要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变[8][9]。《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经刺者,刺大经结络经分也。”

4.4 络刺·九刺

络刺九刺之一[10]。《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是指浅刺小络出血,与经刺相对,与“十二刺”中“赞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10]。因其刺在血络,故名络刺[10]三棱针皮肤针刺法均属此[11]。临床多用于实证热证[11]

4.5 分刺·九刺

分刺九刺之一[12]。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指针刺直达肌肉的间隙处的刺法[12]。主要用以治疗肌肉酸痛等病[12][13]

4.6 大写刺·九刺

大写刺九刺之一[14]。《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泄之意[14]。是指用铍针切开排脓的方法[14]。因其泻除脓血,故名大泻刺[14]

4.7 毛刺·九刺

毛刺九刺之一[15]。《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毛刺是一种浅刺皮肤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肤表痹证)等病症[15]。以其病处浮浅,针刺浅及皮毛,故名[16]。近代应用的皮肤针即由此发展而来[16]

4.8 巨刺·九刺

巨刺九刺之一[17]。指肌体一侧有病,而于对侧选取经穴治疗的方法[17]。《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适于“邪客于经”的疾患,刺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18]本法与缪刺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但刺法有异,即经脉有病,巨刺刺经;络脉有病,缪刺刺络[18]。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18]

4.9 焠刺·九刺

焠刺九刺之一[19]。指治疗痹症时,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20]。意与劫刺[20]。《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20]。《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8.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8.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78.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45.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83.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6.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5.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1.
  13.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8.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7.
  16. ^ [1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8.
  17. ^ [1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8.
  18. ^ [1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5.
  19. ^ [1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5.
  20. ^ [2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